參與討論的時候,最重要的技巧是提問。問什么?如果你學會了前三步:講述、敘述和表達,就應該知道,溝通中最重要的,不是你的觀點和結論,而是你得到觀點和結論所依據(jù)的事實以及細節(jié)。人們說話的主要內容有:所經(jīng)歷的事件的事實,它是客觀的;說話人得到的結論;事實和結論之間所依賴的邏輯。
那么參與討論的時候,你可以問事實,問事實的每一個細節(jié),可以問次序,甚至還可以問他得到這個結論所依據(jù)的邏輯。
王志在采訪馮小剛的時候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王志:(傻根這個角色)不用明星的原因是什么?是你的本意呢,還是投資所限?
馮小剛:首先拍這樣一個故事,一定要找到最適合的人。當然如果明星里有最適合、最貼得上去的人,那是最好的,最理想的。但是作為電影來說,首先要找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國內除了內地的葛優(yōu),剩下的基本都是香港的,李連杰、成龍、周星馳、劉德華、梁朝偉這一批人。這批明星第一年齡上偏大了;第二,氣質上不符合。我覺得這就像獻血一樣,你的血型不對,你再有熱情也不行。血型不對反而會害了人。選角不對就害了這個角色。
王志:馮導選擇演員的時候,有什么標準嗎?經(jīng)常用的就那么幾個人。
馮小剛:我覺得也是瞎貓碰死耗子。真的沒有什么,比方說葛優(yōu)吧,這不是我選的,我找葛優(yōu)拍戲的時候,葛優(yōu)就深受人民群眾愛戴了。
王志:那王寶強是你淘的吧?沾了葛優(yōu)的光,那其他的原因呢?
馮小剛:有個導演叫李楊,他拍了一部電影叫《盲井》。別人推薦我看《盲井》,我覺得王寶強演得非常好,于是跟李楊聯(lián)系,把王寶強找到。我在這上面沒有更多的心得,只是覺得大概是這個形象氣質,不要擰著就行。
《天下無賊》里邊的一對賊,我覺得一定要看起來挺不像賊的。比如劉若英,說她是一個小偷,你怎么都不相信,但她確實是一個賊。但反過來說,當我們在這部影片里借助宗教的力量使她懺悔,做一個回歸心靈家園的善舉的時候,又由于她這樣的形象,讓人覺得可信。
王志:你會考慮給自己留一個角色嗎?或者給自己拍一部電影嗎?你也曾經(jīng)有過演員夢。
馮小剛:有時候也想過,但是你知道,我倒是有那個勇氣演,投資的人他沒有勇氣投資。拿我做導演這事賭票房,他們現(xiàn)在是越來越有信心了,讓我做演員去賭票房可能就夠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我自己投資拍,那我也太自戀了。
以上這段對話中,王志和馮小剛其實是在討論。王志作為一個很優(yōu)秀的主持人,他的長項就在提問,他是一個能夠參與討論的對象。如果你跟他討論,你會發(fā)現(xiàn),他的邏輯很清楚。他在上面的對話中問的幾個問題都是很連貫的:你選演員的標準是什么?王寶強是你選的嗎?你愿意選自己嗎?這幾個問題邏輯性很強,有的是問事實,有的是問邏輯,有的是問依據(jù)。馮小剛在講自己選演員的標準的過程中,通過王志的引導逐漸把問題講清楚了。
這就是討論。如果你提不出問題來,就無法參與任何有效的討論。比如我說“北京的麥當勞不如上海的麥當勞”。你聽到我這樣說以后,應該問我,“這句話是事實還是看法”?這其實是一種看法,不是事實。那么,你還可以問什么?
你可以問我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當你提問后,討論就形成了。
有一天我去了北京的一家麥當勞,一張桌子旁并沒有人坐,但桌子上放著吃剩的東西,而這種情況在上海幾乎很少見。你聽完我這句話,還有要質疑的嗎?還是已經(jīng)接受了我的看法——北京的麥當勞不如上海的麥當勞?因為我給你提供了一個事實。但其實你還能接著提問:你在北京看到這個情況,是在一家店還是兩家店?還是很多家?你還可以接著問:北京一共有多少家麥當勞店?上海呢?你去了幾家店看到這種現(xiàn)象?
如果這幾個問題我都回答不出來,那么我的結論是不是已經(jīng)站不住腳了?也就是說,討論真正厲害的不在于駁斥,如果兩個人互相都不同意對方的結論,那就是吵架。日常生活中的罵街吵架是什么?就是只談看法,我的看法是這樣的,你的看法是那樣的,兩個人激烈沖突。雙方都不提供細節(jié),都沒有理性追問對方所依據(jù)的邏輯。
要想提高討論技巧,讓我們在開會中更有效地達到目的,就要學會提問。最厲害的提問是問對方得到某個結論所依據(jù)的邏輯,你依據(jù)在一兩家麥當勞店看到的現(xiàn)象,就算是10家,就能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嗎——北京的麥當勞不如上海的麥當勞?這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叫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