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長庚,男,祖居安徽懷寧石牌鎮(zhèn),落生于安慶潛山縣西南部王河鎮(zhèn)程家井村。
生于清嘉慶十六年,辛未年十月初七日,公元1811年11月22日。
卒于清光緒五年,己卯年十二月十三日,1880年1月24日,亥時,晚二十一點至二十三點間。享年六十九歲。
本名椿,家譜上寫程聞檄,別名聞翰,字玉山,又字玉珊,別號榮椿。享名后,寓名四箴堂,又號四箴堂主,尊稱大老板、大老班。乳名長庚,后來由舅父指定為藝名。
那年頭,不登記身份證,取名字方便。不過,像程長庚這樣有這么多的名字,倒也罕見。這代表程氏家族對程長庚的期許很多,也說明程長庚祖上有不同尋常的顯耀。
怎樣算顯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程長庚的祖上,就是個讀了好多書的人。
宋朝程頤,就是程長庚祖上,“程朱理學(xué)”中的“程”。這位是影響中國歷史的一代大儒,高級知識分子中的高級知識分子。其實祖上的祖上,還可以追溯,可想必是沒有更加拿得出手的了,所以到此為止,以程頤立祖。
程頤,北宋時人,略晚于王安石。搞教育工作,頂級的才智之士。他死的時候,朱熹還沒有出生。論資排輩是朱子的老前輩,朱子算他的四傳弟子。
在眾多的孔子語錄中,程頤強烈推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圣人之志”。這既是他的研究課題,也是糊口的飯碗。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人如何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培訓(xùn)一些圣人。
安撫老年人,信任朋友,關(guān)懷年輕人。坦率地說,這也是說教之詞、片湯話,看不出什么玄機。但是,程頤就有本事把圣訓(xùn)炒作成“圣人培訓(xùn)班”的招牌。在當時,這個圣人培訓(xùn)班發(fā)的文憑還是相當好使的,畢業(yè)之后免試推薦當公務(wù)員。圣人還了得,哪個部門不需要呢,于是就成了當時的熱門專業(yè)。
研究課題有國家發(fā)津貼,教弟子有謝師禮,程頤家的日子過得相當滋潤。那年頭,大家都熟讀《論語》,也只有他,能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當飯碗,豐衣足食,混了一輩子。程頤,果然了得。
以程頤才智,其實一早知道無法真的培養(yǎng)出很多圣人,超凡入圣畢竟太難?!芭囵B(yǎng)圣人”是營生之道,當然如果能順便培養(yǎng)出幾個圣人何樂而不為呢。實際上口號可以喊,沒成圣人只能怪自己資質(zhì)不夠,不退學(xué)費!成圣人本來是順便的事,也就不好深究了。
無論如何,這條孔子語錄,象征著程門最高的榮耀。程頤自己享受到了這條語錄帶來的福祉,進一步,也盼著能將其當鐵飯碗給后世子孫傳承下去,為此他還特別寫了一份《河南程氏遺書》的遺囑。
《河南程氏遺書》看上去是一本道德手冊,實際上是一個飯碗。就類似如今的《財富一點通》、《有錢好好用》這類的書,應(yīng)該當做應(yīng)用類工具圖書來理解。
遺憾的是,之后的程門后人,完全沒有破譯遺囑中的密碼,反而做了錯誤解讀。程家后人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當真了,走了圣人之路,沒將其當作謀生技能。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被當作家訓(xùn),在程門一代代地流傳。程氏子弟,也一代代地做著成為圣人的嘗試,從來沒有放棄過。歲月蹉跎,一轉(zhuǎn)眼蹉跎掉了五十代人。果然,沒有出現(xiàn)一個像樣的圣人。到第五十代時,不但圣人的路沒找到,連生計都成了問題了。
如果在一件事上持續(xù)付出,那么就算不夠幸運,排隊也應(yīng)該能排到好運。終于,上天安排了,程門在五十一代出現(xiàn)圣人。
程長庚就是上天選中的,他就是程頤的第五十一代。遺憾的是,在他出生的時候,他還不知道自己的幸運。事實上他的童年時代,也沒有任何會成為圣人的跡象。程長庚守著貧困過了一個悲劇的童年,即使是在精神上也沒有富足感。
圣人的形式也分很多種,程家這次出的,是一代戲劇圣人。程長庚將來的頭銜就有“伶圣”,歷史評價他是“優(yōu)人大成至圣先師”。
此外他還有很多頭銜:劇神、前三鼎甲、老生三杰、京劇鼻祖、開山祖師、至圣先師、老生泰斗、亂彈巨擘、京劇之父、精忠廟廟首、同光十三絕之首等一系列的稱號。在梨園行,他當真是稱圣稱祖。
程長庚將親手開啟京劇走向巔峰的時代。在未來,那個時代的巔峰人物,幾乎都由程長庚開枝散葉。圍繞他的,是一堆了不起的劃時代的伶人。孫菊仙為北子,譚鑫培為義子,汪桂芬為琴師,楊月樓為接班人。
程長庚這輩子做人,也確實是按照“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去實踐的,最終走上了圣人之路。
由這個結(jié)論看,其實程門家訓(xùn)終于還是用上了。但是圣人的成材率實在太低,前五十代程氏子孫無奈地走了個過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