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心想事成的達成率,代表著這個人能力的高低——也就是說一個人想要做十件事情,如果這十件事情都可以如期地完成,代表這個人的能力是百分之百;如果只完成了六件事情,則代表這個人的能力是百分之六十;……如果一件也沒有完成,那么代表這個人的能力是零。
三個工人在砌一面墻。有一個好管閑事的人過來問:“你們在干什么?”
第一個人愛理不理地說:“沒看見嗎?我在砌墻?!?/p>
第二個人抬頭看了一眼好管閑事的人,說:“我們在蓋一幢樓房?!?/p>
第三個人真誠而又自信地說:“我們在建一座美麗的城市?!?/p>
10年后,第一個人在另一個工地上砌墻;第二個人坐在辦公室中畫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呢,成了一家房地產公司的總裁,是前兩個人的老板。
很多的書籍通過類似上述的故事告訴人們“人、事、物之間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聯(lián)系或者說是內在關系”,這就像吸引力法則所講述的——積極的、正面的思想可以吸引到積極正向的事物,而消極的、負面的思想就會吸引到諸如煩惱、痛苦和不幸等等消極負向的事物。
由吸引力法則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推論:我們生命中所享有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創(chuàng)造,也可以說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吸引而來的。只要改變觀念運用積極正面的思想,就可以吸引到我們想要或設定的各種人生目標。從理論上講,這些都既有道理也是有著正確積極的意義。這些年看到很多類似的書籍和音像制品,在講述和教會人們使用這個吸引力法則。也有些課程,教人每天進行視覺化、目標化、圖像化的訓練,用意念觀想自己想要獲得的事物或實現(xiàn)的理想??墒窃谏钪袇s很少看到有人運用這種吸引力法則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夙愿或達成企業(yè)的目標。即使是名人傳記和杰出企業(yè)家的訪談中,也很難找到一些通過吸引力法則取得成功的案例。我們的所見所聞多是成功背后鮮為人知的努力和不平凡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和對社會的責任。當你問到這些有成就的人他們的成功秘訣時,所能給你的回答是相同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機會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有為者亦若是,原來大家都是一樣的。
難道是吸引力法則錯了嗎?有句俗語叫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的是物與物之間、人與人之間存在互相吸引和作用的關系。人、事、物三者之間的確存在某種相互吸引和作用的關系,吸引力法則也是真實存在的。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首先我承認也贊同吸引力法則,它引導人們以積極正向的態(tài)度和人生觀對待生活、工作、學習,使人們懂得正向的思想就會吸引正向的人、事、物,負向的思想自然吸引負向的人、事、物。那么,吸引力法則為什么沒有能夠讓學習它的人得以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呢?吸引力法則指出了思想對結果的決定性作用,從這一點上來看它是有道理的。但是讓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看看這其中是否有非決定性但是關鍵性的因素存在。
一個人心想事成的達成率,可以代表這個人的能力——也就是說一個人想要完成十件事情,如果這十事情都能如期完成,那么代表這個人的能力是百分之百;如果只完成了六件事情,那么代表這個人的能力是百分這六十……如果一件也沒有完成,那么代表這個人的能力是零。
有人曾經(jīng)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把一群猴子分成兩組,訓練它們去跳高。第一組有具體的訓練高度,在那個高度上掛上香蕉,第二組沒有具體訓練高度,在不同高度掛上香蕉,讓猴子隨便去跳去摘。半個月后檢驗兩組猴子的訓練結果,在同一個高度上掛上香蕉,讓它們去摘。結果第一組的猴子摘到香蕉的數(shù)量比第二組要多得多。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呢?就是因為第一組有一個具體的目標。目標不是虛幻籠統(tǒng)的概念,目標必須具體,否則就會像海市蜃樓一樣,看似絢麗誘人,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如霧靄般虛空的幻象。
只是吸引力法則遺漏了關鍵的一點:任何結果都是來源于思想,但在這個過程中思想境界以及生成正確思想的潛意識是否會對思想產生誤導?即從“心想”到“事成”的這段距離中是否有障礙存在?假如存在障礙,我們就難以或無法心想事成。并不是我們的目標圖像不夠明確,也不是目標數(shù)字不夠具體,而是在潛意識中有著影響達成這個目標的障礙沒有被清除掉,我們的心想與事成就被這些心智障礙阻隔開。這如同開車通過高速公路,如果高速公路上面塞車的話,怎么加油也都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