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所謂結構性物價上漲,則并不屬于貨幣因素引起的通貨膨脹。結構性物價上漲,即市場中出現某類特殊暫缺商品,因一時需求過旺而造成的特類性物價上漲。這種結構失衡導致的物價上漲,并不是貨幣過量造成的,因此不屬于“通貨膨脹”。
老百姓不知道流通中到底需要多少貨幣,也不知道國家到底印了多少貨幣,大家理所當然就是通過價格變化來感知通貨膨脹了沒有。有一點大家愿望是一致的,都希望自己辛辛苦苦攢下的錢能保持一如繼往的購買力,退一步,加上利息能達到存款時的購買力也可以讓我們聊以自慰。
但是,那些貸款先花錢的人可就不一樣了,顯然,他們借了購買力強的貨幣,在還款時如果發(fā)生了通貨膨脹,那他們就等于用購買力弱的貨幣還上了貸款,他們一定會暗自慶幸的。他們賺了,他們因為貸款或叫借錢而賺了,他們貸的款也許就是我們存進銀行的錢啊。企業(yè)就經常貸款去經營,賣了產品再還貸,擴大經營時再去貸,賺了大錢再還;房地產公司更敢于貸款,甚至還讓我們先交款后給房。你可能會想,索性我們都去貸款花免得自己吃虧啊,聽說老外就是愛先花錢后還錢的。但是,你看看自己周圍的朋友和同事,他們有幾個敢貸款消費的,很少。是吧?為什么?一來是因為我們沒有企業(yè)家那種冒險精神,二來更是因為我們對未來的社會保障沒有充足的信心,覺得還是自己攢點錢存進銀行給將來花心里才踏實,所以我們企盼可別通貨膨脹了。但歷史從來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讓我們記住這樣一句古訓:識時務者為俊杰。
2009年的通脹緣于信貸與貨幣的快速擴張。2009年三季度,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29、3%,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長29、5%。M2、M1增長率均超過名義GDP增長率達22%左右。前10個月,人民幣新增貸款總額8、92萬億元,全年新增信貸大約10萬億元。貨幣投放的高速增長,使市場產生了貨幣貶值的預期(即通貨膨脹預期)。
在出口難以實現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不可能出現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但需要關注成本推動型的通脹和資產價格膨脹,尤其要關注房地產價格的大幅度上升。理由如下:
從市場的供求關系看,自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就已經告別短缺經濟時代,供給大于需求成為一種市場常態(tài)。從宏觀經濟的總量看,高儲蓄率就意味著大家更傾向于把錢存在銀行而不是留在手里開銷,顯然會導致消費需求的不足;儲蓄大于投資,則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必須依賴于出口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