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配你的美德
節(jié)約是分配的美德,要訣不在于節(jié)流,而在選擇。
--《致高貴領主函》,埃德蒙·伯克①
不論是未來可能有孫兒的人也好,或如今已是祖字輩的人也罷,就算他們不至于像我奶奶那樣,一輩子都在精打細算,大部分的人,一生當中都曾實行過某種形式的精打細算。他們的系統(tǒng)有時的確會發(fā)出怪聲,在拮據的日子過去以后,他們能夠用洞察的眼光,回顧往事,不過在狼似乎真的正在門外徘徊的當口,人是不可能有洞察力的。
我想到一個人,這位如今是位小有名氣的報紙發(fā)行人,發(fā)行那些給重量級心智看的重量級報紙。(這類報紙的內容和讀者的心中充斥著用九種語言寫的深奧雙關語,其中至少有五種是已經死掉的語言。)(我認識的一位口才最辯詰的人,曾經對我說:"千萬別因固守事實,而毀掉一個好故事。"這大概就是為什么以下這個版本的故事--基本上正是它呈現在這里的形貌--讀起來多少有點添油加醋的意味,那是我和好幾位忠實的朋友共同連綴出來的。這位著名的重量級報紙發(fā)行人,就算眼下獲得的營養(yǎng)沒比多年以前豐富許多,智慧卻增長了不少,遂比較喜歡這個版本。)他在法國一個規(guī)模不大的大學修博士學位時,發(fā)現貧窮所帶來的一種頗為恐怖的樂趣,會令年紀較長、身心較疲憊的人垂頭喪氣,但卻讓他興高采烈得不得了。
因為弄不到熱水、刀片或肥皂,最后連鏡子也沒有,他便不再刮胡子,結果長了一臉胡須,活像《舊約·圣經》里的人物,一副天才怪人相。他每逢周一、周四上市場買菜,不斷從一家低級的寄宿宿舍,搬到另一家更低級的宿舍,直到人家再也不讓他賒賬,最后不知何故,淪落到在他簡陋的住處的戶外廁所中,用單爐嘴的瓦斯爐煮食之境地。
他開始為自己烹調相當簡便、井井有條且分量不多的餐食,不過在缺水的情況下仍得洗碗卻是個難題,因此他發(fā)覺自己碗盤越用越少。他差點兒就要把碗盤統(tǒng)統(tǒng)丟掉,直接從燉鍋里用手抓菜吃了,但他覺得還是得在自己和野蠻人之間保留一些區(qū)隔,折中之后,僅留下一只大湯盤和一把湯匙。
于是,他一連好幾星期,孤獨且雄壯地進食,對他自己和這種自由又美好的生活,滿意得不得了,以致從未注意到他的房間和房東太太,有多丑、多臭、多陰沉。(滋味厚實的燉菜,第二天的味道會更好,第三天會更棒,可是到了第四天,除非天氣涼爽合宜,否則……)
然而,惰性和一股或許是想達成徹底實用主義的欲望,終究還是征服了他,他發(fā)覺與其到處張羅要水,好清洗他僅有的盤子與湯匙,不如把盤里、匙上的玩意兒吃個精光,所以他干脆花好幾分鐘,緩緩且一絲不茍地把它們舔個干凈,舔到這兩樣最廉價的餐具光燦明亮到不能再亮的地步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