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故里家世(1)

百年風華:楊絳傳 作者:羅銀勝


本書的傳主楊絳的故鄉(xiāng)在江蘇無錫。江南名城無錫,自古便是富庶文明之邦。多少年來,這里風景如畫,人文薈萃,英才輩出。

楊氏家族世居無錫,在當?shù)厥且粋€知識分子家庭,用楊絳本人的話說,就是“寒素人家” ,她的曾祖父、祖父的身份,無外乎書生、窮官,但都秉性正直,酷愛讀書。

楊絳的父親,名叫楊蔭杭(1878~1945年),字補塘,又名虎頭,筆名老圃。楊絳在晚年曾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之約,撰寫過《回憶我的父親》。文中所記作者父親的生平事跡,可以看到清末民初一代知識分子為了中國的富強和近代化孜孜不倦的努力。那種司法獨立、不畏強權的包公(當年也被稱為“瘋騎士”)的形象,令人過目難忘。

楊蔭杭于一八九五年考入北洋大學堂(當時稱“天津中西學堂”,即北洋大學、天津大學的前身),盡管他學習十分努力,但尚未畢業(yè),便被學校除名。一八九七年轉入南洋公學。對這件事,楊絳在文中談了她所知道的經(jīng)過:

據(jù)我二姑母說,我父親在北洋公學上學時,有部分學生鬧風潮。學校掌權的洋人(二姑母稱為“洋鬼子”)出來鎮(zhèn)壓,說鬧風潮的一律開除。帶頭鬧的一個廣東人就被開除了。“洋鬼子”說,誰跟著鬧風潮就一起開除。一伙人面面相覷,都默不作聲。鬧風潮不過是為了伙食,我父親并沒參與,可是他看到那伙人都縮著腦袋,就冒火了,挺身而出說:“還有我!”好得很,他就陪著那個廣東同學一起被開除,風潮就此平息 。

這時是一八九七年,可見楊蔭杭從年輕時就形成了剛正耿介的性格。他所入的上海南洋公學,也是一所公費學校,由巨賈聞人盛宣懷創(chuàng)辦。過了兩年,南洋公學遴選六名學生赴日留學,楊蔭杭亦名列其中。

楊蔭杭他們和其他各省派送的留日學生,初到日本,語言不通,就先在日本文部省特設的日華學校補習語言。沒多久,楊蔭杭進入早稻田大學(當時稱“東京專門學?!保W習。一九○○年春,他和留日學生一起組建勵志會。同年下半年,作為會員的楊蔭杭與楊廷棟、雷奮等一起創(chuàng)辦了《譯書匯編》,這是當時留日學生自辦的第一份雜志,專事譯載歐美政法方面的名著,諸如法國學者孟德斯鳩的《萬法精義》和盧梭的《民約論》,英國學者穆勒的《自由原論》等書,這些作品譯筆流麗典雅,對推動青年思想的進步影響很大,因而在海內外學生中,享有威望。

一九○一年夏,楊蔭杭利用暑假回家鄉(xiāng)探親的機會,在家鄉(xiāng)無錫“聚集同志,創(chuàng)設了勵志學會。他們借講授新知識之機,宣傳排滿革命” ,據(jù)說這一組織是當時江蘇省最早的革命小團體。

一九○二年,楊蔭杭從日本早稻田大學本科畢業(yè)。回國后,他和雷奮、楊廷棟一起被派往北京譯書館從事編譯工作。譯書館前身是“北京同文館”。滄海桑田,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名學教科書》就是楊蔭杭在那里編譯的(一九○三年再版)。近人孫寶恂在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日記里曾提到過這部書:“觀《名學》,無錫楊蔭杭述。余初不解東文哲學書中‘內容’、‘外延’之理,今始知之?!?/p>

一九○三年,譯書館因經(jīng)費支絀而停辦,楊蔭杭因此回到家鄉(xiāng),和留日學生蔡文森、顧樹屏在無錫又創(chuàng)辦了“理化研究會”,提倡研究理化并學習英語。那時,楊蔭杭精力充沛,工作繁忙,他除了理化研究會的事情之外,還在上海兼職,任《時事新報》、《蘇報》、《大陸月刊》的編輯及撰稿人,并在中國公學、澄衷學校、務本女校等校授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