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掃凈心塵,遠(yuǎn)離煩躁(11)

聽南懷瑾講經(jīng) 作者:陳南


清代陳伯崖寫的對聯(lián)中有這樣一句,“人到無求品自高?!边@里說的“無求”,不是對學(xué)問的漫不經(jīng)心和對事業(yè)的不求進(jìn)取,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低級趣味的困擾,去迎接新的、高尚的事業(yè)。有所不求才能有所求,無求與自強(qiáng)是不可分割的。這正是這句對聯(lián)所反映的辯證法思想。人生在世,不能離開名利等。但對這些身外之物,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rèn)識,保持一定的警覺。一個人只有拋開私心雜念,砸掉套在腳上的鐐銬,心地才能寬闊,步履才能輕松,才能卓有成效地干一番事業(yè)。提倡“人到無求品自高”,不是讓人們?nèi)ミ^那種清貧的生活,而是為了清除社會上的腐敗現(xiàn)象,以使那些追名逐利者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道德上的純潔。

內(nèi)心的踏實來自于長久努力奮斗的沉淀。欲望是無止境的,人們?yōu)闈M足欲望想出了許多手段,賭博、詐騙、搶劫,還有出賣靈魂肉體。欲望滿足的結(jié)果并不能讓心寧靜。

無欲則靜,多數(shù)人不能做到如出家高僧。在這樣一個市場經(jīng)濟(jì)社會里,清心寡欲也變得很難。付出不圖回報,但必有回報,盡管并非得如所付。盡心盡力地勞動也許不能暴富,總比出賣靈魂肉體來得踏實。

人的心理有個潛在的平衡,欲望過少缺少動力,欲望太多心煩意亂。你所要做的就是把握你的心,它的跳動是有規(guī)律的。

視富貴為浮云,視憂辱為輕風(fēng)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道德經(jīng)》

【譯文】: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對身心安寧的驚擾;重視大患等同于對身家的珍重。為什么說得寵也是像受辱一樣使人驚擾呢?因為就其對人的驚擾程度而言,得寵更為下劣,得到它的時候為之驚喜難安,失去它的時候又為之驚慌恐懼,所以說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對身心安寧南懷瑾先生對此作了通俗易懂的闡述:尊貴的地位,誰都想得到,得到了便高興,失去了便憂慮;卑下的地位誰都不想要,得到了就憂慮,失去了就高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