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毛澤東的外家,就不能不說到毛澤東的曾外祖母賀氏。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賀氏生于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比毛澤東的外曾祖父文德明年長3歲。他們結婚時,文德明家赤貧,可說是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更不幸的是,文德明年僅27歲就撒手人寰,還留下芝蘭、芝儀(毛澤東的外祖父)、芝祥三個幼小的兒子和一個女兒。
德明公去世時,賀氏只有30歲。她雖不識字,卻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她立志扶孤守節(jié),以克勤克儉的治家準則來維持門戶,求振家聲。賀氏靠紡織、養(yǎng)豬來維持一家五口最低的生活。當兒子們年屆學齡時,她便送他們入私塾啟蒙兩年,隨后回家勞作,由牧童到月工,到長工,以此維持生計。
賀氏持家,粒米寸薪無不細心籌劃。她將家里的歷年所得,以薄利借貸于人,以此常年積累。賀氏用這些積蓄備置了耕牛和農具,還佃耕了新莊灣數(shù)十畝水田,并廣開門路,發(fā)展家庭副業(yè)。沒有多少年,文家逐漸興旺起來,三個兒子先后娶了媳婦。
隨著家境日寬,人口日增,賀氏的手頭也愈加寬裕,但她治家更為嚴謹。一家不分男女老少,雞鳴而起,斗轉而息。每當夜幕降臨時,賀老太太又帶著三個媳婦點燈紡織,還限額完成任務,否則,不得上床。三個兒子則在旁邊借著油燈的余光,編織草鞋或搓繩打索。
十多年過去了,克勤克儉的生活帶來家境的顯著變化。賀老太太將所積余資,又先后在唐家(土乇)、鄧家沖、暮沖等處置業(yè)。到19世紀中葉,文家已有水田140多畝,每年收成稻谷有數(shù)百石。賀老太太將唐家(土乇)的茅草屋,改建為頗具氣派的“棠佳閣”。堂屋正中懸掛的匾額,即以她的三個兒子的名字——芝蘭、芝儀、芝祥中的“芝”字冠名,取名“三芝堂”,并正式以“三芝堂”的堂名對外交往,家道日漸昌盛。賀老太太于光緒八年七月初六無疾而終,享高齡八十有八。
毛澤東的外祖父文芝儀,生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歿于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毛澤東未能親聆他的教誨。但毛澤東一出生便打上了外家“三芝堂”的印記,先是取名“詠芝”,后才改為“潤之”。
毛澤東在8歲以前,基本上是在外婆家度過的。外婆家人丁興旺,孫兒眾多,十分熱鬧。外婆又對毛澤東倍加疼愛。這種溫馨寬松的環(huán)境在毛澤東幼小的心靈中萌生了熱愛真、善、美的種子,后來毛澤東在性格上表現(xiàn)出來的不好束縛,以及疾惡如仇,追求理想社會的品格,也都與外婆家的熏陶有著某種潛在的聯(lián)系。
俗話說:“娘親舅大”,毛澤東與兩位舅父關系頗為密切。七舅文正興曾充房長,監(jiān)修房譜。他既是毛澤東的舅父,又是毛澤東的干爹。八舅文正瑩則是毛澤東真正的啟蒙老師。年幼的毛澤東時常跟隨八舅在蒙館旁聽,由此認識了不少字。
文家都是些知書達理之人,見毛澤東幼年悟性非凡,無不希望他多讀書,早成才。所以,當毛澤東想去湘鄉(xiāng)東山學校求學時,兩位舅舅都表示贊成,而父親毛順生卻想把他送到湘潭的一家米店當學徒。于是,兩位舅舅親自到韶山沖說服毛順生,從而促成了少年毛澤東走出鄉(xiāng)關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