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堪懷
我生于1938年農歷七月初八,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的半壁河山成為淪陷區(qū)。我是在逃難的途中呱呱落地的,在蘇北的農村中度過了顛沛的襁褓生涯。我最蒙眬的記憶,便是農村的兒童圍著我的木窩玩;還記得有一條溫馴的大狗,常和我分食手中的餅餌。但待到再進城時,這文學世家已凋零不堪了,原因是家賊發(fā)國難財,將家中值錢的東西變賣一空,剩下的是幾間破房和幾千冊書。那時書是一文不值的,而家賊也不識版本之可貴,所以至今我們幸藏的一些圖書便成為珍貴的典籍。
我的自述
我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一個書香門第。據家譜記載,先祖上溯可至北宋范仲淹先生,而有史書詳盡可稽考的,則可從明末清初我的十二世祖范應龍先生算起,直到我的父親范子愚。這十二代人里,出現了數以百計的詩人、文學家、畫家,而足可彪炳于中國文化史的巨擘大師至少有范鳳翼、范伯子、范仲林、范罕等人。范伯子肯堂先生是我的曾祖父。他是同治年間杰出的詩人,開一代詩風,與同時期的大詩人陳散原,兩峰并峻,是詩史上“同光體”的代表人物。由于他們兩老契好,遂結兒女姻緣,近代的大畫師陳師曾成為范伯子的乘龍快婿,為文壇佳話。南通范家之所以四百年文脈不斷,原因大概是范家出大文人而不出大官僚。十一世祖范鳳翼曾于明末當過朝廷的吏部主事,但由于力薦東林黨人,遭佞臣彈劾,請告歸,修“退園”于南通,不復出山,得免屠戮之災。范家自茲以文人世家聞名江左,而不是官宦世家,不會朝盛而夕衰。陳師曾即是我的姑祖,以提倡文人畫著稱。我今天提倡新文人畫,一方面說明家學淵源;一方面也是為了和姑祖的觀念劃一界限,使文人畫在新時代具有新的生命。
我生于1938年農歷七月初八,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的半壁河山成為淪陷區(qū)。我是在逃難的途中呱呱落地的,在蘇北的農村中度過了顛沛的襁褓生涯。我最蒙眬的記憶,便是農村的兒童圍著我的木窩玩;還記得有一條溫馴的大狗,常和我分食手中的餅餌。但待到再進城時,這文學世家已凋零不堪了,原因是家賊發(fā)國難財,將家中值錢的東西變賣一空,剩下的是幾間破房和幾千冊書。那時書是一文不值的,而家賊也不識版本之可貴,所以至今我們幸藏的一些圖書便成為珍貴的典籍。我的兒童時代便是在這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中成長。家中的一切都很簡陋。父親范子愚先生,是一位淵博的學者,善詩文;但絕無治家之術,也不知名利為何物,一生從不愿發(fā)表任何詩或文。他真是述而不作的典型。直到晚年,我勸他出一本詩集,老人才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