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諸葛亮要對關羽進行說服,只要運用這兩種說服的一種就可以達到。但是,諸葛亮對這兩種途徑的綜合運用,讓說服更加容易被接受,說服效力也更加持久。
我們知道,外周途徑的說服,是一種“投機取巧”的快速途徑,能夠較快地達成說服;而中心途徑的說服,立足于理性分析,說服對象要經(jīng)過邏輯嚴密的思考才會接受,所以說服所花費的時間要更長一些,但經(jīng)過理性思考后而被說服的效力要長久得多。
這兩者的結(jié)合,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讓諸葛亮的說服嚴絲合縫,沒有一絲漏洞,也讓關羽心悅誠服,歡心接受。
而諸葛亮在這兩種說服途徑的運用次序上也很值得我們學習。
諸葛亮先用外周途徑的感性力量快速地滿足了關羽的情感需求,激發(fā)了關羽的好心情,讓關羽心情愉悅地放棄了比武的想法;緊接著又用理性的分析,指出關羽擅離荊州可能會造成的嚴重后果,讓關羽進行中心途徑的思考,從而強化了說服的效力。
如果諸葛亮先用中心途徑,再用外周途徑,當然也能達成說服,但可能效果就會差很多。畢竟,在這件事上,關羽確實是在開和他身份不符的“大玩笑”。如果諸葛亮一上來,就先以大道理壓人,雖然關羽也無話可說,但多少會有些抵觸情緒,從而會影響說服的效果。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說服的兩種途徑,并不是割裂對立的,而是能夠有機融合的。作為一個說服者,應該善于同時發(fā)掘說服中適于這兩類途徑的因素,然后根據(jù)具體的情勢不同而加以不同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