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節(jié):第三次崛起:早衰的晉帝國(8)

第九次崛起 作者:白海軍


王衍和趙高一樣,對天下大勢實際上也有很清醒的認識,為此,他有過一個很有名的"三窟理論","說東海王越曰:'中國已亂,當賴方伯,宜得文武兼資以任之。'乃以弟澄為荊州,族弟敦為青州。因謂澄、敦曰:'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為三窟矣。'"其實,若就論天下大事的分析和戰(zhàn)略預(yù)謀而言,王衍也算得上是一個偉大人物,他的"三窟戰(zhàn)略"和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不相上下,但不同的就是出發(fā)點,諸葛亮是為劉備圖謀天下,而王衍實際上是在為他自己和司馬越找退路,這就是三分天下和狡兔三窟的根本不同之處。所以,王衍對他的弟弟們說:"今王室將卑,故使弟等居齊楚之地,外可以建霸業(yè),內(nèi)足以匡帝室,所望于二弟也。(《晉陽秋》)"他原本在荊州和青州各建一"窟",但最后的結(jié)果是他的弟弟王導和司馬睿在江南建立了東晉。

司馬家族的那點能力全用在了享樂和內(nèi)斗上了,其實,有那么一兩個皇帝無能、享樂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帝國不會那么輕易崩潰,但司馬家族連起碼的繼承人都沒有安排好,如果前一任皇帝自甘墮落,但后一任皇帝能奮發(fā)圖強的話,帝國還是可以重現(xiàn)輝煌的,如苻生殘忍好殺,但苻堅登基后前秦重新變得強大起來。但如果連續(xù)幾任皇帝都是胡亥的話,那就危險了。再者,皇位繼承人還有一種客觀的選拔方式,那就是幾個有實力的皇室家族成員自相殘殺,最后勝出的一個人得到皇位,這也是一種憑實力和智慧做后盾的選拔機制,這樣勝出的繼承人一般也較強,如李世民。但八王之亂的結(jié)果證明,司馬家族出不了一個李世民--這就是個人是否具有領(lǐng)袖能力的問題了。具有領(lǐng)袖能力的人會早早在自己周圍凝聚一大批人才,大多數(shù)都是一些重臣或者有兵權(quán)的人;而沒有領(lǐng)袖氣質(zhì)的人,就沒有這個凝聚力。而能否聚集一批能臣良將,也就決定著政變成功的概率,因為任何政變都不是某個人憑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而是集團對集團的結(jié)果。司馬家族的優(yōu)良基因不知什么時候丟失了,沒有傳下來,所以,司馬家族眾多的成員沒有一個能重振晉帝國。

所以,晉帝國的衰落直接的結(jié)果就是中原陷入權(quán)力真空,導致北方各族崛起,否則,北方各族根本沒有機會互相爭霸。

再退一步說,就是西晉滅亡了,東晉也還有強大的實力,論經(jīng)濟實力,東晉仍是十六國時期最強盛的,但司馬家族仍然沒能出現(xiàn)一個孫權(quán)一樣的領(lǐng)袖,東晉帝國實際上仍然繼續(xù)西晉的風氣,整個帝國沒有一點陽剛之氣。盡管這個帝國也曾幾次北伐,但最大的成就也就是滅亡了成漢帝國,收復(fù)了四川一帶,僅此而已。當然,任何帝國都會有一些真正的能臣武將,關(guān)鍵就是帝國能不能給他們這個機會,桓溫是東晉的實力派,也是最有北伐之心的人,他主張北伐,也曾親自北伐,滅成漢就是他的最大功勞,但南遷而來的那些原西晉士族官僚對北伐根本不感興趣,他們更愿意過以前那種及時行樂的生活。另外,東晉其實也是一片亂象,各種叛亂迭出,所以,從上至下、從里到外都像是熟透了的柿子,就等著有人摘了,怎么可能還有北伐的心思呢?所以,東晉的北伐次數(shù)倒是不少,不過失敗的也同樣多。除了桓溫之外,祖逖也是一個鷹派人物,但他沒有桓溫那樣的實權(quán),他的北伐幾乎沒有得到東晉中央政府的任何支持,更像是民間的自發(fā)北伐,當然無果而終。

東晉那點荷爾蒙全用在了享樂和爭權(quán)奪利上了,好好的一張弓,卻沒射出過一支箭,所以,我說,東晉真不該在淝水之戰(zhàn)中獲勝,它應(yīng)該一敗涂地,這樣,一個強大的前秦會讓當時的中國人早點過上盛唐的生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