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忘記,托克維爾的初衷是調(diào)查美國的監(jiān)獄制度。當然,他做的不止如此。他對美國政治制度和美國社會整體的分析是無與倫比的。但他的筆記、他的旅行日志、他寫給凱爾格萊和其他人的信以及他的《論美國的民主》都證明,監(jiān)獄一事是一切的開端。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在抵達紐波特后,也要求參觀賴克斯島上的紐約監(jiān)獄,不是每張地圖都標出這座島上的城中之城——看起來沒什么紐約人注意這個地方。
周二清晨5點鐘,我和紐約市監(jiān)獄管理局的馬克·J.克萊頓在皇后區(qū)一座不通往任何公眾開放地點的大橋的入口處見面。在霧蒙蒙的晨曦中,依稀可見荒涼的海岸線。電鐵絲網(wǎng)。高墻。一個好像位于戰(zhàn)區(qū)邊界的檢查站,那里幾乎所有的獄警都是黑人,他們換班時相互打著招呼——朝相反的方向走去。囚犯們大多是黑人或拉美后裔,戴著腳鐐被塞進校車似的帶鐵柵欄的車,駛向位于布朗克斯區(qū)和皇后區(qū)的法院。一張貼著我頭像的安全證。搜身。在東河的另一邊,一艘白色的船在霧中好似鬼船,由于缺乏空間,最不危險的犯人被關在那里。緊挨著紐約(拉瓜迪亞機場近在咫尺,以至于有時風從某個方向吹來,飛機的噪音讓你不得不提高嗓門甚至停止說話),10座監(jiān)獄大樓組成了這座堡壘,這塊與世隔絕的飛地,這塊反烏托邦的保留地。
臟灰色的公共休息室,頭天晚上被捕的人在這里集合,坐在臨時的板凳上。第十四號,一個小囚室,兩個犯人(白人——是巧合?)被隔離在這里。一個整潔些的宿舍,有著干凈的床單,那兒掛著個“無煙區(qū)”的標志,好像是在曼哈頓的酒吧。一個古怪的情緒激動的男人,把我當成健康檢查員,急匆匆地走向我,抱怨這里的蚊子。在我們來到拘禁中心,來到式樣相同的、好像是馬廄的一排排囚室以前,一條用欄桿隔開的迷宮式的走廊通往一系列他們堅持要我參觀的社會活動區(qū):一座小禮拜堂;一座清真寺;一個傳來陣陣鳥鳴的排球場;一個圖書館,他們告訴我在那里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翻閱法律指南;最后,還有一個房間,那里有三個敞開的信箱,分別標有“申訴”“法律援助”和“社會服務”。乍看起來,你會覺得這是一個破舊但執(zhí)著于衛(wèi)生狀況的醫(yī)院:膀大腰圓的黑人女看守,皮帶上掛滿鑰匙,引導我穿過這個迷宮,她解釋道,違法者來到這里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來個消毒淋浴;然后,她告訴我——嗓音低沉好聽,看守最終也和這些犯人一樣別無選擇——第二件要緊的事是做一系列心理測試以鑒別自殺傾向。當我們走過的時候,犯人們沖她喊著,侮辱她,做出放屁般的噪聲,因為他們被禁止使用娛樂室和小賣部,她對此眼都不眨一下,他們有時也向她表白生或死的愿望;顯然,當你近距離觀察他們的時候,事情變得更為復雜。
這個男人戴著腳鐐。另一個手腕上戴著手銬,還戴著手套,因為上星期他在屁股里面藏了八個剃須刀片,撲到一位看守身上要割斷他的喉嚨。這些野獸般的目光,讓人實難招架。應該設計出一個應對這些囚犯的安全窗口,因為他們會趁給他們遞飯的時候咬看守的手。一個小個子的拉美裔人,手捂著流血的耳朵,尖叫著說應該送他去醫(yī)務室,跟他同室的黑人也大嚷著——看守告訴我他身上有“賴克斯刀痕”,那是控制這座監(jiān)獄的團伙“拉丁王和流血”的一位大佬在同室犯人臉上或耳朵上劃的標記性一刀。“我操”的叫罵聲。重犯區(qū)金屬門的憤怒撞擊聲。再往前,在這個區(qū)的盡頭,有三個門朝走廊敞開的“淋浴房”,一個光著身子的身材高大的大胡子男人,在一個面無表情的女看守面前手淫。他用一種瘋子般的嗓音嚷著:“過來抓我呀,婊子!過來呀!”當我彎下腰去喝樓道里飲水器里的水的時候,“不!別在那兒!別喝那里的水!”陪著我的看守的尖叫嚇了我一跳。注意到我的驚詫,她恢復了鎮(zhèn)靜。她連忙道歉,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沒事兒,這只是犯人的飲水器,我本來是可以在那里喝水。然而,她的條件反射道出監(jiān)牢里的衛(wèi)生條件。賴克斯島的確是座“監(jiān)牢”,而不是“監(jiān)獄”。它收容那些被起訴并等待判刑的人,以及刑期在一年以內(nèi)的人。如果是一座真正的監(jiān)獄,會是什么樣的?如果這些是慣犯,他們將受到怎樣的對待?
在和馬克·克萊頓回來的路上,我們走上那座通往正常世界的橋,注意到了一些來的時候不曾注意到的東西——也就是,從我來的地方,很有可能,從排球場和健身區(qū),甚至一些囚室,你能看到,好像能觸摸到,曼哈頓的摩天大樓——我無法回避這樣一個問題:這種和地獄擦肩而過的印象,是因為賴克斯與世隔絕,還是因為離萬物太近?當克萊頓急于知道我對他的“房子”的印象,并向我解釋說這個島過去一直是堆放城市垃圾的地方時,我想到了另一個問題:監(jiān)獄還是垃圾場?在同一個地方,社會的垃圾被它拋棄的人所替代?第一個關于制度的印象。第一個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