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德觀察到:“蘇聯(lián)公民對國外一無所知。更有甚者,他們還都確信,外國各個領域都遠遠不如蘇聯(lián)。這種幻想始終巧妙地維系著,這的確很重要,每個人即使不太滿意,也還是慶幸受這種制度保護,會免除更大的苦難?!北燃o德早一年到過蘇聯(lián)的羅曼·羅蘭,同樣看到了真相,可惜當時不敢寫出來。1935年夏天,羅曼·羅蘭應高爾基的邀請到蘇聯(lián)訪問,他在蘇聯(lián)的觀察分為兩面,一是真實的感受,一是表面的客套。羅曼·羅蘭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寫在日記中封存,要求在五十年后公開??梢姰敃r對蘇聯(lián)的觀察并不是有沒有真實判斷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勇氣講出真實的問題。紀德和羅曼·羅蘭的觀察恰好說明這一點。
羅曼·羅蘭在《莫斯科日記》中說:“蘇聯(lián)公民的自尊,都以歪曲真相的代價而得到強化。來自國外的消息本來能使蘇聯(lián)勞動者對他們國境之外的世界上的事態(tài)具有正確的概念,但這種消息卻遭到系統(tǒng)的隱瞞和歪曲。我確信,他們傾向于低估,并且有時甚至是過分低估其他民族的生命力?!?0
1932年,費邊社的創(chuàng)始人韋伯(舊譯韋勃)夫婦到蘇聯(lián)訪問,后來出版了《蘇聯(lián)印象記》,韋伯夫婦對蘇聯(lián)的印象很好,完全是正面評價。他們認為:“蘇聯(lián)的民眾已經認識清楚,社會環(huán)境的壓力,以前曾剝奪他們充實的生命之自由與機會,現(xiàn)在這壓力卻經過了改造,給予每一個人選擇職業(yè)與選擇居住的較多的自由,給予每一個人較多的休息與假期,給予每個人較多的消費品,給予每一個人較大的責任與酬報,使每一個人估量他自己的能力,有積極參與集團工作的機會?!?1韋伯認為社會環(huán)境的統(tǒng)制與改造“確實將增進他們個人的自由”。
因為韋伯夫婦在思想上傾向社會主義,所以對蘇聯(lián)的感受也非常自然趨于正面評價,但歷史最后證明,早年對蘇聯(lián)的正面評價,其實是歷史的錯覺造成的。
1945年夏天,郭沫若對蘇聯(lián)進行了五十多天的訪問,后來寫出了《訪蘇紀行》,郭沫若對蘇聯(lián)的觀察自然完全是正面的。他認為自己是抱著“唐僧取經到西天去的精神到蘇聯(lián)去的”,因為“蘇聯(lián)值得學習的東西太多了”。32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總之,對一種制度的深刻洞察力,常常取決于知識分子的基本思想傾向。這一點,我們從瞿秋白上世紀20年代初寫出的《餓鄉(xiāng)紀程》與《赤都心史》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同樣道理,1972年,和西南聯(lián)大知識分子前后到中國來的意大利電影導演安東尼奧尼,對中國的觀察卻與他們完全不同。
1973年紀錄片《中國》上映不久,周恩來會見楊振寧。楊振寧對周恩來說:“我不知道周總理是否認識安東尼奧尼,他是意大利很有名的導演。去年來中國訪問了很久,后來又拍了一個電影。這個電影我沒看過,一般看過的中國人都不喜歡。后來,我看了一個比較‘左傾’的小報紙,上面有一個中國學生的分析,我覺得很深入。這個人大概是個學電影藝術的,他說,這個電影表面上看不錯,但如果你對安東尼奧尼過去的電影手法有點了解的話,你就知道他是在惡毒地攻擊中國。他舉了一個例子,在電影結束時有兩個場面,一個是有一群小孩在那里玩,接著是一個木偶戲的場面。他的意思是說,中國的小孩都變成了木偶。”33此事曾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34但歷史證明,楊振寧、何炳棣等西南聯(lián)大知識分子對當時中國的觀察,不如一位西方電影導演深刻。當年中國著名的《參考消息》上曾不斷轉載西南聯(lián)大知識分子的訪華觀感,而安東尼奧尼的紀錄片卻受到了批判。西南聯(lián)大知識分子如今愿意忘掉當年對中國的觀感,而安東尼奧尼的《中國》卻成了紀錄片的經典。
2007年
注 釋
1 何炳棣等:《留美中國學者訪華觀感集》,香港:七十年代雜志社,1974年版,第32頁。
2 同上,第34頁。
3 同上,第34頁。
4 同上,第37頁。
5 同上,第38頁。
6 同上,第46頁。
7 同上,第47頁。
8 同上,第49頁。
9 同上,第56頁。
10 同上,第78頁。
11 同上,第75頁。
12 同上,第129頁。
13 同上,第139頁。
14 同上,第136頁。
15 同上,第139頁。
16 徐勝蘭、孟東明:《楊振寧傳》,香港:三聯(lián)書店,1993年版,第101頁。
17 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93頁。
18 《楊振寧文錄》,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12頁。
19 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寫:《上學記》,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第227頁。
20 陳伯良:《穆旦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9頁。
21 黃仁宇:《黃河青山》,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141頁。
22 蔡仲德:《馮友蘭先生年譜初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16、517頁。
23 黃仁宇:《黃河青山》,第196頁。
24 同上,第196頁。
25 同上,第477頁。
26 《吳宓日記》第6冊,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33頁。
27 韓石山編:《徐志摩散文全編》(上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73頁。
28 同上,第576頁。
29 安德烈·紀德:《訪蘇歸來》,李玉民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8頁。
30 羅曼·羅蘭:《莫斯科日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3頁。
31 韋勃:《蘇聯(lián)印象記》,生活書店,1934年,第72頁。
32 郭沫若:《洪波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第317頁。
33 陳東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電影〈中國〉引起的風波》,《黨史博覽》,2006年第6期。
34 《中國人民不可侮——批判安東尼奧尼的反華影片〈中國〉文摘》,人民文學出版社,19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