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傳》的由來
傅建中
蔣經國的英文傳記即將問世,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分別在美國和英國發(fā)行出售,中文譯本也同時由臺北時報出版公司推出。蔣氏死后不過十二年光景,就有一本評價他一生功過的客觀傳記,而他那位曾經統(tǒng)治臺灣的父親蔣介石逝世二十五年后,在西方還沒有一本蓋棺定論的傳記,兩相比較,蔣經國的聲譽已蓋過他那名滿天下、謗亦隨之的父親了。
《蔣經國傳》能夠誕生,有兩位關鍵人物,一是前美國在臺協(xié)會理事主席丁大衛(wèi),另一是臺北的《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1988年,蔣經國去世不久,當時擔任美國駐臺灣代表的丁大衛(wèi)就已產生為蔣立傳的念頭,而且無時或忘,目前是蔣經國基金會顧問的丁氏,卻從一開始就抗拒由基金會出錢替蔣經國寫傳,因為那樣的一本傳記,在西方學界和媒體眼中,會被定位為官方斥資贊助的傳記,也就是所謂的“授權的”(anthorized)傳記,其客觀性和可信度均將大打折扣,與其出版這樣的傳記,還不如不出為好。
丁大衛(wèi)對余紀忠先生一向敬重,兩人友誼頗篤。丁氏亦深知余董事長與蔣經國從大陸時代即已開始的不尋常關系,故他早即屬意由余氏出面贊助英文《蔣經國傳》的寫作,但又不愿唐突啟齒,因而數(shù)度向筆者表露此意,經筆者轉達后,余先生表示此事可做,丁大衛(wèi)遂于1994年底赴臺出席蔣經國基金會董事會議之便,親訪余董事長,口頭提出請余氏贊助《蔣經國傳》之事,蒙余氏慨允。
丁氏返美后,即于1995年1月初正式馳函請余先生支持撰寫英文《蔣經國傳》計劃。初步計劃以兩年為期,聘請一位專職作家從事《蔣經國傳》的材料收集和撰寫。寫作期間,由余氏提供作者的生活及旅行訪問費用。丁氏一度有意找中國通鮑大可(已故)或前《華盛頓郵報》的亞洲專家卞諾執(zhí)筆。但鮑因健康欠佳,卞諾正在寫書未果,最后丁氏鄭重推薦他在國務院長期共事的老朋友陶涵(Jay Taylor)承伐其事,陶氏欣然受命,并經余先生同意,整個寫作計劃于1995年夏天開始。
同年8月陶涵專程去臺北,持丁大衛(wèi)的介紹信訪問蔣經國生前的門生故舊如李煥、王升、蔣彥士、錢復、宋楚瑜等數(shù)十人。8月19日,余紀忠特別為陶涵來臺訪問展開《蔣經國傳》寫作,在《中國時報》召開會議,俞國華、郝柏村、李煥、馬樹禮、秦孝儀、章孝嚴、宋時選、熊丸等均應邀出席了會議。余紀忠在這次會議中,宣布他決定支持陶涵撰寫《蔣經國傳》的計劃。
余先生在會中指出,他決心贊助美國作家陶涵寫《蔣經國傳》,目的在于突破中國傳統(tǒng)傳記的格局,讓陶涵放手去寫,為蔣經國的生平志業(yè)留下一部中外皆能接受的信史。
與會人士俞國華首先發(fā)言,強調余先生這樣做,真可以說給蔣先生以“公正”(justice)。郝柏村接著說,余先生完全是“道義之舉”,他也感念丁大衛(wèi)以一位美國人能主持正義,主動提議為蔣經國寫傳。李煥說,余先生以新聞界備受尊敬的鉅子地位,贊助此傳,相信將來必會有一本“真實而能為人接受的《蔣經國傳》”。馬樹禮則在會中意味深長地說:“蔣經國的傳由外國人寫,遠比中國人寫有意義。”他舉了日本《產經新聞》多年前連載《蔣介石秘錄》的例子,說明他的觀點。
秦孝儀、章孝嚴、楚崧秋、宋時選、胡佛、李云漢亦相繼發(fā)言,他們相信書成后,可傳諸后世,不僅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記錄,對中國政治亦將有其深遠影響。
《蔣經國傳》作者陶涵是前美國國務院資深官員,通曉中國語言及事務,1962至1965年曾任職臺北“美國大使館”,負責政情報告與分析。在此之前,在臺中接受了將近兩年的華語訓練。美國與中共建交后,陶在北京當過美國大使館的政治參事,又曾任職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堪稱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中國及亞洲事務專家,且著有專書數(shù)種,在學界亦有聲譽。
陶氏接受丁大衛(wèi)的邀約撰寫《蔣經國傳》,事前提出詳細的寫作大綱與研究計劃。余紀忠先生閱后,認為頗為周詳,決定贊助此計劃,并授權筆者代表時報出版公司于1995年7月下旬和陶涵在華盛頓簽約,預定兩年后由作者完成《蔣經國傳》的初稿。陶在邀約中要求有“充分和完整的寫作與編審獨立自主權”。如今書成,陶涵在“銘謝感言”(acknowledgements)中回憶,他當初做此要求,實在是多余的,因為余紀忠自始至終完全讓他放手去寫,從未干預,遑論過問。余先生唯一做的是在經濟上支持他的寫作。關于他的寫作自由,陶涵有如下一段話:“余先生和時報出版公司從未試圖影響我的研究,甚至連提議修改書稿的情形都沒有?!?/p>
陶涵在1998年殺青《蔣經國傳》初稿后的一座談會上回顧,他第一次(1995年8月)和余紀忠在臺北見面時,曾向余先生表明他心中的猶豫,不知能否把飽經蘇聯(lián)訓練的特務頭子寫成一位“正面人物”(a positive figure),余先生以鼓勵的口氣安慰他:“你會發(fā)現(xiàn)蔣經國是一正面人物?!爆F(xiàn)在陶涵完全贊同余的先見之明。事實上,書成后,陶在1998年7月8日給余先生的謝函中欣喜地說:“寫這本書是一種富于挑戰(zhàn)而又極有收獲的經驗,蔣經國確是20世紀非常重要且有吸引力的人物。”
《蔣經國傳》原定兩年完成,但由于與蔣經國有關的資料的人物分散于中國大陸、臺灣地區(qū)和俄羅斯,查證這些檔案,訪問相關仍在世的人物耗時費錢,以致寫作和贊助期限均延長一年。全書用了三年時間方才竣事。余先生則始終獨力支持,直到完成。
為了完成此書,陶涵訪問了和蔣經國有直接關系的人士超過一百六十人,專程去臺灣三次、大陸兩次,到過臺北、北京、南京、寧波、溪口、奉化、南昌、贛州等地,尋訪蔣經國當年的遺跡和逸事。
本書的特色之一是通過大量引用莫斯科以及美國國家檔案局迄今未公開的資料,發(fā)掘了不少以前不為人知的有關蔣經國的秘密。蔣于1945年7月隨宋子文訪俄密會斯大林時,蘇聯(lián)外長莫洛托夫分析蔣為人和意識形態(tài)的備忘錄,也是不曾見過的最新文獻。此外,陶涵還運用“資訊自由法案(FOIA)”,要求美國中情局、國防部、國務院等單位提供涉及蔣經國而尚未解密的文件。所以《蔣經國傳》引用資料之多、之廣、之新,幾乎說是空前的,英文版的《蔣經國傳》,單單注解和索引即多達九十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