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念成「たなばた/Tanabata」,語源是來自織女織布的「棚織」(たなばた/Tanabata)。往昔都在陰歷舉行(陽歷八月中旬),可以看到清澈的上弦月夜空,如今日本大部分地區(qū)所有節(jié)日均采用陽歷,關(guān)東地區(qū)七月正逢梅雨期,能看到「天の川」(あまのがわ/Amanogawa,銀河)的概率較低。而七夕那天下的雨稱為「催淚雨」(さいるいう/Sairuiu)或「灑淚雨」(さいるいう/Sairuiu),意味牛郎與織女相逢時流的淚水。
牽牛星的日語是「彥星」(ひこぼし/Hikoboshi),織女則為「織姫」(おりひめ/Orihime)。源起于中國漢代的牛郎織女悲戀傳說,七世紀(jì)通過遣唐使傳入日本,與日本固有的各種織女傳說結(jié)合,成為宮廷例行儀式,江戶時代才擴展為民間祭典。
七世紀(jì)后半至八世紀(jì)后半編纂成的日本現(xiàn)存最古和歌集《萬葉集》(まんようしゅう/Manyo-shu-)卷十中,有兩首著名的七夕和歌:
織女(たなばた)の
今夜(こよひ)逢(あ)ひなば
常(つね)のごと
明日(あす)を隔(へだ)てて
年(とし)は長(なが)けむ
(織女今宵會,相逢事不常,明朝離別后,相隔一年長。)
天漢(あまのがわ)
楫(かぢ)の音(おと)聞(きこ)ゆ
彥星(ひこほし)と
織女(たなばたつめ)と
今夕(こよひ)逢(あふ)らしも
(槳擊銀河水,聞聲戀意濃,牛郎同織女,今夕喜相逢。)
九○五年成書的《古今和歌集》(こきんわかしゅう/Kokinwakashu-)也有不少歌頌牛郎織女的和歌。
序文書寫于七五一年,日本現(xiàn)存最古的日本漢詩集《懷風(fēng)藻》(かいふうそう/Kaifu-so-),更有許多原創(chuàng)日本漢詩,舉例如下。
圣武天皇時代大學(xué)頭山田三方,官位從五品下,「七夕」:
金漢星榆冷
銀河月桂秋
靈姿理云鬢
仙駕度潢流
窈窕鳴衣玉
玲瓏映彩舟
所悲明日夜
誰慰別離憂
官位從五品下,吉智首,「七夕」:
冉冉逝不留
時節(jié)忽驚秋
菊風(fēng)披夕霧
桂月照蘭洲
仙車渡鵲橋
神駕越清流
天庭陳相喜
華閣釋離愁
河橫天欲曙
更嘆后期悠
日本學(xué)問之神菅原道真(すがわらのみちざね/Sugawara no Michizane,八四五~九○三)亦有一首原創(chuàng)漢詩「七月七日,代牛女惜曉更,各分一字」:
年不再秋夜五更
料知靈配曉來情
露應(yīng)別淚珠空落
云是殘妝髻未成
恐結(jié)橋思傷鵲翅
嫌催駕欲啞雞聲
相逢相失間分寸
三十六旬一水程
其他像是《枕草子》(まくらのそうし/Makura no so-shi)、《紫式部日記》(むらさきしきぶにっき/Murasakishikibu nikki)、《源氏物語》(げんじものがたり/Genjimonogatari)等古籍均有提到七夕。
十七世紀(jì)江戶時代,過七夕節(jié)方式是在供奉臺上擱置七個硯臺,祈求孩子學(xué)業(yè)有成,再將瓜或鮑切成七片分別放在七個盤子,然后點上七盞燈籠。私塾孩童必須寫俳句詩箋,老師再依成績順序由上至下將俳句詩箋系于七夕竹上,算是一種期末考。
昭和三十年代之前,日本各個家庭在七夕節(jié)這天,通常用凝聚葉上的朝露磨墨,把愿望寫在「短冊」(たんざく/Tanzaku,長條詩箋或五色紙條),再掛在「笹竹」(ささたけ/Sasatake,矮竹)裝飾于屋內(nèi),最后放入河川或大海。
現(xiàn)代因住居問題,在自家裝飾竹葉的家庭比較少見,但學(xué)校、超市、百貨公司、商店街等都會提前裝飾竹葉并準(zhǔn)備五色短冊,讓孩子自由掛上祈愿短冊。我記得我家孩子于小學(xué)、中學(xué)時,當(dāng)天都會從學(xué)校帶回一根掛滿五顏六色短冊的竹葉,所以家中有孩子的家庭,基本上不用買竹葉回來裝飾。
「五色」(ごしき/Goshiki)短冊是根據(jù)陰陽「五行」(ごぎょう/Gogyo-)之木、火、土、金、水說法,顏色為綠、紅、黃、白、黑(或紫),五月男兒節(jié)的鯉魚旗也用這五色。但現(xiàn)代七夕短冊已不限這五色,各種顏色都有,也有金銀短冊。
竹葉裝飾不僅有短冊,還有各式各樣用「折り紙」(おりがみ/Origami)疊成的紙「鶴」(つる/Tsuru)或「輪飾り」(わかざり/Wakazari,連成一串的紙圈圈)、「ランタン」(Rantan,提燈),等等。
會寫俳句、和歌、漢詩的「同人」(どうじん/Do-jin,志同道合的人或同好)則在這天舉行「句會」(くかい/Kukai),競賽各種詩詞。七夕和陰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jié)是文人同好相聚的佳日。
就祭典來說,號稱東北四大祭之一的「仙臺七夕」(せんだいたなばた/Sendai Tanabata)是全日本最有名的七夕祭典,此祭典按陰歷舉行,規(guī)模非常大,有興趣的人不妨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