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從來不曾在紅色中國的文學(xué)史上消失過,他一直在魯迅文章的正文里被批判著,在魯迅文章的注釋里被讀解著。資本家的乏走狗,反動文人,這便是他的職業(yè)和出身。在今天看來,這樣的說法顯然不夠公正,準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他是一位不合時宜的文人。
不合時宜的人,是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方說了錯誤的話做了錯誤的事情的人;或者,是在錯誤的時間和地方說了正確的話做了正確的事的人??傊?,是和時空錯位的不合拍的人。
梁實秋在成為一個小品作家之前,一直是不創(chuàng)作的文學(xué)家,雖然寫過一點詩和散文;是一位批評家,雖然徐志摩以為他是不容忽略的批評家,實則是一位立論粗糙、自以為是、書生氣十足的批評家。所以在批評別人的時候,也不斷受著批評和批判。兩次大的批判,一次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關(guān)于文學(xué)、革命、階級性,受到左翼文壇的批判。且放下不提。另一次,是抗戰(zhàn)時期他的“抗戰(zhàn)無關(guān)”文學(xué)論,這一回,批判他的隊伍更廣大一些。事情的起因是梁實秋在接編《中央日報》“平明”副刊,寫在《編者的話》中的一段文字。他說:“現(xiàn)在抗戰(zhàn)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zhàn)。我的意見稍為不同。于抗戰(zhàn)有關(guān)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但是與抗戰(zhàn)無關(guān)的材料,只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zhàn)載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戰(zhàn)八股’,那是對誰都沒有益處的。”這未必就錯,但的確就不合時宜。引一段老舍1941年的文章,他說:“在太平年月可以‘莫談國事’,不論什么一點點細微的感情與趣味,都能引起讀者的欣賞。及至到了戰(zhàn)時,即使批評者高抬貴手,一聲不響,即使有些個讀者還需要那細微的感情與趣味,作為一種無害的消遣,可是作者這顆心不能真像以前那樣安坦閑適了。炮火和血肉使他憤怒,使他要挺起脊骨,喊出更重大的粗壯的聲音,他必須寫戰(zhàn)爭?!边@又是一種態(tài)度和精神,是應(yīng)該倡導(dǎo)的態(tài)度和精神。
打一個比方:一個人家死了人,親朋好友來送葬。你或者不哭,并不是人人都要在致喪時痛哭,但你還偏偏要宣揚你不哭的精神和主張,說你的不哭也是真實的,這就比較地討厭和愚蠢了。后來梁實秋終于不張揚了,靜悄悄寫開了《雅舍小品》。這是知行合一,由知向行的靠攏,而不是“知”了“知”了的絮叨。
《雅舍小品》是1940年起,梁實秋用“子佳”筆名在《星期評論》上開的專欄。后來,受友人慫恿,他將1939年至1947年的散文三十四篇匯成集,仍以《雅舍小品》為題,成為他的第一部散文著作,也是他最暢銷著作。早在1928年,梁實秋就在《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八期上發(fā)表了綱領(lǐng)式的論文《論散文》,迄無作品的實踐,抗戰(zhàn)時才終于有了一個交代。
“雅舍”只是建在重慶北碚山半腰的六間簡易房屋,梁實秋僅居其二。戰(zhàn)時的陪都,許多文化人都是住在類似的甚至更差的房子里度過來的,多多少少后來都有些追憶,似乎只有梁實秋的雅舍身居其時便為之命名立傳以至聞名了。雅舍“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平白如話的散文中,偶爾有一些這類講究排偶聲韻的比較整齊的句子,讀起來上口。后來梁文中連這種講究也免掉了,那是更上一個境界了。《雅舍小品》這一篇講的就是房子里的細事,老鼠蚊子如何騷擾,雨天塌壁的狼狽,方便望月的好處,把家具在屋子里擺來擺去的習慣。至少沒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標榜,只是說了些自得其樂的情趣,是東坡(小品)風的文字。這材料是梁與人爭論時就想好的題目,兩年后便以此作了開欄語。引出了“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原則。集中的其他題目,諸如音樂、孩子、男人、女人、謙讓、理發(fā)、下棋、寫字,等等,都是很瑣碎很閑散的話題,性靈派一類路子走下來的文章。講了一些人生哲學(xué)的小道理,掃視了諸般生活常態(tài),散發(fā)了一些零碎知識,都是信手拈來式、涉筆成趣式,不深刻卻豐富,不足以令我們敬愛,卻親切可喜,都是梁四十歲前后的寫作。不似他二十多歲主持《新月》搶著議論時的少不更事,是“洞明”、“練達”之后的結(jié)晶。
梁實秋說:“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過是‘簡單’二字而已?!?《論散文》)這個道理當然不是梁實秋獨有的發(fā)現(xiàn),但至少在個人實踐中,他是比較徹底地信守了這個原則,達到了這一標準。他還將這個道理翻譯成這樣兩句話,“盡芟枝節(jié)、少說廢話”。在寫作習慣上,他把功夫盡量用在腹稿階段,推敲斟酌,圓熟利落了,再一氣錄到紙上,所以手稿上絕少涂改。我們讀起來也輕松。這便是所謂燦爛之極歸于平淡境界給我們的好處吧。
本書的議論止于《圍城》,這個時間段內(nèi)的梁實秋只有薄薄的一冊《雅舍小品》,雖然一版再版至于五六十版,到底單薄了一些。所以索性跨過自筑籬笆,說一說后來的梁實秋。梁實秋于70年代才開始寫他的《雅舍小品》二集,以至80年代的三集、四集,和《雅舍散文》、《雅舍散文》二集,話題還是從前一類,但更寬泛一些,更議論風生,更恬淡有滋味。就個人嗜好而言,我最喜歡他的《雅舍談吃》,見于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梁實秋散文》第四集,是我收購的第一本梁著。爾后才陸續(xù)購齊了全四集及《梁實秋讀書札記》,這一套是大陸出版的最齊全的梁著散文。收錄的除“雅舍”系列外,還有追憶懷舊的獨立篇章,如《秋室雜文》、《清華八年》、《懷老舍》、《冰心》、《談徐志摩》、《談聞一多》——插一句《談聞一多》,這篇懷念同窗同事好友的文章篇末,有這樣一段,說到聞一多居昆明為生計所迫治印以售。最后說:“本人不得已鬻印,亦可慨已!然而一多的脊背彎了,手指破了,內(nèi)心悶積一股怨氣,再加上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的因素,以至于成了‘千古文章未盡才’,這怪誰?”他不理解聞一多何以成為民主斗士,盡可以閃過去不說,卻拽出這么一段不著調(diào)的議論,似乎聞一多僅因為窮才做斗士似的,頗令人生憎。
梁實秋散文中還包括至情至性悼念發(fā)妻的長篇《槐園夢憶》,引許多人淚下。但幾個月后,他即著手寫情書,追求×××,這自然也是至情至性合情合理的事。但不合通俗之情通常之理,于是惹來議論紛紛,又演出一通不合時宜。不過,最終是有情的終成了眷屬,是人間好事。梁的情書集,在梁實秋身后,大陸也有出版,銷得也好。
朱光潛曾說,梁的《雅舍小品》比梁譯莎士比亞更重要,這有些強分孰輕孰重的意思。“雅舍”系列有它不可磨滅的位置,似可比擬于蘭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