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路標5:老師(6)

大學路線圖 作者:林少波


大師與凡人 

2010年2月8日的《解放日報》上曾經刊登過一篇這樣的文章,作者為寧白,講述的是大師與凡人的區(qū)別: 

大師讓人感到親切的時候,也是他顯露出凡人的一面,真正像一位大師的時候。周有光有一次談到年輕時與愛因斯坦聊天,聊的全是家常話,很親切,很輕松,很愉快。因為全是閑聊,晚年回憶起來,聊天的內容全忘了,但是那兩次聊天的愉悅感覺,終生未忘。也讓我知道,大師只是專業(yè)尊稱,生活中的大師也一定是凡人,如果在生活中裝成大師,那一定不是大師。在當下的實際生活中,人們總是容易被大師的光環(huán)擾亂了自己的視覺,總認為大師與凡人不同,生活在別樣的氛圍中,乃至于他們的舉手投足,語言音調都與凡人有異。就像周有光先生的外孫,在聽了周先生與愛因斯坦的聊天趣聞后,仍然不相信這是大師間的對話。在他看來,愛因斯坦與人聊天就應該是聊物理、相對論。

我覺得這段話寫得非常好,耐人尋味。大學生活中,也許并非每位老師都能稱得上大師,但在我們的眼中,他們就是像大師一樣,至少是比我們“高一級”的老師。因此,我們對他們產生敬畏。也正因為如此,老師們可能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也往往拿大師的標準要求自己,希望自己說出的話都能夠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那樣深邃。其實,大家都被世俗蒙蔽了,真正的大師,并不是靠一兩句深邃的語言讓人們所銘記,也不是靠自己故作深沉的表情令人們產生敬佩。其實,真正讓人在生活中記住的大師,他們的語言往往樸素易懂,通俗而又清晰。尼采是世界哲學大師,他的一句“生氣就是拿人家的錯誤來折磨自己”可以讓人銘記一輩子。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深度的闡發(fā),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直白得不能再直白,卻可以讓人刻骨銘心。  

所以,“大師讓人感到親切的時候,也是他露出凡人一面的時刻”,任何理論、學術成果或者思想的精髓都是建立在凡人對人世間事物的體會之上的,基于凡人的生活,又高于凡人的理解,這才是大師。大師也是凡人,跟你我一樣的凡人。  

大師況且如此,又何況我們的老師呢?老師也是凡人,只不過他們比我們對生活、人生或者某個學術領域有著更加深刻的研究,可以給我們高屋建瓴的指導,所以,我們稱其為老師。但無論如何,老師和我們一樣。只有當我們在課堂之外體會到和老師聊天時的輕松和愉悅時,老師才會成為大師,也才會更受我們尊敬。  

明白了這個道理,與老師相處起來也會自然、輕松很多。老師就像身邊的朋友、同學一樣,沒有什么神秘,也無需我們過多的畏懼,把他們當成生活中的凡人平等地看待,與老師的交往也會順利很多。  

與朋友交往,都講究一個“投緣”,與老師交往也是一樣。脾氣、性格、興趣、愛好,無論哪一方面,總要有個共同的話題,才可能成為朋友,因為這個是對話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會“志同”,才可能就此共同碰撞出火花。  

大學的學習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應接不暇,自然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老師。這里的老師,并非每一個都能成為你的朋友,你也不可能贊同他們的每一個觀點。大學的學習雖然有專業(yè)之分,但是同一專業(yè)之中也有著不同的方向,就像工作中我們有的人是做業(yè)務的,有的人是做管理的,大家的分工不同,共同服務于一家公司。因此,在大學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盡快地確立自己將來的方向,自己將來究竟走哪一條路?比如我的專業(yè),100多個學生都是編輯出版專業(yè),但是這同一個專業(yè)里又有著不同的分工,有的同學喜歡編輯,有的喜歡發(fā)行,還有的則選擇了電子和網絡出版,而這每一個不同的學科領域,都有老師做專門的研究。這時,我們就要通過課堂、圖書館、講座等等其他渠道,來盡早確立自己的努力方向。當然,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向老師請教。也許你的選擇,就是因為你對某個老師特殊的崇拜和敬愛,就像我一樣。  

正是因為有了對編輯專業(yè)老師的崇拜,才有勇氣與老師交流我對編輯學習的心得,才能得到老師的特別關注,因為我們對共同的話題,做著共同的努力。老師也才會給我“不要因為自己是一只鷹而感到羞愧”的鼓勵。此時,我和老師的交流已經不再僅僅是學習上的,更不是理論上的,而是心與心的交流,是凡人與凡人之間的交流,是朋友與朋友之間的交流。超脫了那份敬畏與忐忑,這種交流也得到了升華,老師也成為了我心中的大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