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談到由于多爾袞的六大錯誤決策,客觀上造成了到1651年初多爾袞去世的時候三大抗清力量的抗清斗爭幾乎同時漸入佳境!也就是說,多爾袞直到死,也沒有看到他率領的清朝八旗子弟統(tǒng)一中國!而我們在分析原因的時候卻說,多爾袞的上述六大錯誤決策,是與孝莊皇太后與多爾袞關系的改變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為什么呢?話還要從孝莊皇太后與多爾袞的關系談起!
長期以來在史學界,或者是在野史中,正史中,民間傳說中,關于他們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有三種說法。第一種孝莊皇太后下嫁給了多爾袞。第二種,孝莊皇太后她沒嫁給多爾袞,而且兩個人的關系是清白的。第三種,孝莊皇太后與多爾袞是情人的關系,或者說難聽一點,沒嫁,但是偷情。
那么上述三種說法,哪一種更客觀呢?更能反映出歷史的真實性呢?或者嚴格地說,我更相信哪一種觀點呢?相信哪一種觀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對于這件事的考證過程,所以從今天開始呢,我就和大家一道來考證一下他們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
說起他們的關系,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清朝挺亂的。你翻閱歷史,什么清宮三大疑案,四大疑案,八大疑案,等等不一而足。你再翻翻我們前朝,從秦到明,哪朝有這么多的疑案,怎么就清朝怪呢?也甭三四,關于是到底三大疑案、四大疑案,還是八大疑案,這都不在我們今天考證的范圍之內(nèi)。觀眾要有興趣,我們將來專門來給大家講解清宮八大疑案,我們現(xiàn)在就統(tǒng)一的把它命名為叫清宮大疑案。不知道是幾個,說法不一。關于這個清宮大疑案,我們現(xiàn)在不去考證,我們只考證這大疑案中的第一個疑案,太后下嫁疑案。
說起太后下嫁,我們很自然的首先就會有一個問題,這個太后下嫁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疑案?為什么這個疑案在人們心中揮之不去?不就嫂子嫁給小叔子了嗎?有什么可討論的?所以我們首先回答一個問題,什么時候開始有了這個太后下嫁疑案的呢?史學界進行考證,我們最早發(fā)現(xiàn)有這個太后下嫁疑案有人討論的,說實話是從乾隆初年就有人給歸納出來了,這是一個案子,疑案,謎案,那為什么要有呢?這個問題說起來就話長了,很復雜。我們還得從夏完淳說起。夏完淳,一個知識分子,夏完淳死了,英勇犧牲。那我們要知道,面對著清軍浩浩蕩蕩的大舉入關,這個漢民族的知識分子他不服啊,他得打啊,但是他們的一切戰(zhàn)斗都不能救國救民的時候,您說,他還有什么辦法來挽救這個國家呢?在這個時候,我們說,知識分子他還有一個武器,最后的一個武器―語言、文字。
我們知道,語言文字那是可以殺人的,語言文字殺人那是不流血的,那是最銳利的一個武器。如何利用好語言文字這種銳利的武器來殺人呢?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就采取了兩個辦法,利用了漢民族的語言文字中的兩種功能,第一種功能,利用語言文字的放大鏡功能,放大鏡。本來我們說這是一個點,黑點,經(jīng)過放大以后它可以放大到無數(shù)倍,也就是說,我要想千方、設百計,想辦法夸大你的缺點和錯誤,以逞自己的栽贓陷害之能事。既然用武力推不翻你,我就到處利用我手中的筆、口中的舌,到處去宣揚你,到處去羞辱你,笑話你,其結果便是出現(xiàn)了清宮大疑案中的一大疑案,太后下嫁了,順治出家當和尚了,雍正繼位是篡位。
第二種功能,利用語言文字武器中的自嘲功能,沒完沒了的自嘲。這種自嘲被魯迅先生稱為阿Q精神,在這里,漢民族知識分子的阿Q精神集中地表現(xiàn)為清宮大疑案中的兩大疑案。一個雍正暴亡,一個乾隆出身。雍正暴亡,大家一看,甭管是誰的小說,金庸的小說,梁羽生的小說也好,雍正暴亡,你們的老皇上怎么樣?被我們漢族的一個女子給弄死了,身首異處了,我們漢民族報仇雪恨的任務完成了。下面一個乾隆出身,那乾隆不明明是我們漢人的種嗎,現(xiàn)在的皇上是我們漢人,明白了吧,我們還報什么仇,我們有病,我們推翻自己家的皇上,想必就不用推翻了嘛。我們漢民族,那么多軍隊沒打贏,一個呂四娘,再派一個女的把你們民族徹底改造完了,兩個女人解決戰(zhàn)斗,有什么?還報什么仇?不用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