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信仰,因為我需要(3)

四大名著中的人性之痛 作者:于淼


對前一條路不放心的人,大可走第二條路,就是死后請人做法事。鎮(zhèn)山太保的父親在陰司里難脫苦海,日久不得超生,請?zhí)粕盍藥拙斫?jīng),一世的罪業(yè)就被抵消了,從偏遠(yuǎn)山區(qū)的一個窮獵戶,轉(zhuǎn)生為大都市中的富家子弟。

比較下來,還是第二條路好?;钪臅r候,率性人生,死前留個遺囑,做做法事即可,有效而且不會出錯。這條路不需要預(yù)先投資,而是事后投資,即時反饋,馬上就可以有收獲,免除了被“放鴿子”的可能。

佛教不容易被人接受,還因為它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入了佛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棄絕人類基本感情,這有違人類的正常感情?;浇叹筒煌?,不但一般的信徒可以吃喝享樂,娶妻生子,就是職業(yè)牧師也可以享受世俗生活的樂趣。顯然,這種寬容的宗教精神更容易吸引大眾。

有一酒肉和尚侮辱唐僧:“你這業(yè)畜,姓名也不知,父母也不識,還在此搗甚么鬼!”唐僧受了刺激,久已泯滅的情感被勾引出來,這才上演了一出尋母的故事。唐僧報仇之后,父親復(fù)活了,一家人團聚本應(yīng)是幸福生活的開始,結(jié)果卻演變成了一出悲劇——如果不是唐僧執(zhí)意當(dāng)和尚,他母親也不會自盡。

紅孩兒入佛門的臺階很高,是觀音的弟子。按說牛魔王和羅剎女應(yīng)該覺得很有面子才對,可他們不但對引見人悟空沒有絲毫感激之情,反而仇恨無比。這也難怪,連家都不讓人回一次,做父母的能開心嗎?本來,借芭蕉扇讓紅孩兒去最合適,一來可以讓他同父母小聚,二來可以化解過節(jié)兒,三來不必大動干戈。如此公私兩便的一個機會,觀音竟然也不給。

書中有關(guān)傅奕上書陳述佛教弊端一事,歷史上確有其事。不過,此事不是發(fā)生在太宗年間,而是發(fā)生在唐高祖李淵在位期間。當(dāng)時的太史令傅奕寫道:“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嚇愚期庸。追既往之罪,窺將來之福,至有身陷惡逆,獄中禮佛,口誦梵言,以圖偷免。且生死壽夭,本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聞俗徒矯托,皆云由佛,攘天理,竊主權(quán)?!鄙頌樵紫嗟氖挕∫愿缔确亲h圣人為由要求高祖對其嚴(yán)懲,蕭 癡迷佛教是有其家族原因的,他的高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和尚皇帝”蕭衍,他豈能容許他人隨便在佛祖臉上抹黑。不過,當(dāng)時李淵是偏向傅奕的。

后來的太宗李世民很注重出身,想攀個好祖先,正好道祖也姓李,因此,李世民在宗教方面的基本國策是崇道抑佛。提倡佛教的蕭 個人行為不檢點,這也使得太宗對佛教更加缺乏好感。蕭 曾向太宗表示想出家做和尚,可不久又反悔了。太宗認(rèn)為蕭 反復(fù)無常,不但對其大加訓(xùn)斥,還給了降官免爵的處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