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先生們的居住條件是很闊綽的,每人一處宅第,或四達(dá),或五達(dá),或六達(dá),高門大屋,尊寵備至。孟子因帶有許多門生,又得威王的特別關(guān)照,所居優(yōu)于他人。因不得威王賞識重用,交游之外無所事事,便每日在學(xué)宮內(nèi)給弟子們講學(xué)。四十三歲至六十七歲的孟子,實(shí)際上是將書院從鄒遷到了齊,在繼續(xù)著他的教育生涯。
孟子力諫,欲改變威王的觀點(diǎn),威王亦竭力爭取孟子,使其成為佐己稱霸的謀臣。因?yàn)椋枱o論照到哪里都是光明的,金子無論放到哪里都是閃光的,好鋼無論打制什么兵刃都是鋒利的。一天,淳于髡受威王之托來訪,孟子熱情接待,讓于客室,分賓主坐定。寒暄之后,淳于髡說:“儒家拘禮,主張男女授受不親,但不知嫂嫂墜于水中,瀕于滅頂之災(zāi),弟見之,是援之以手,抑或袖手而旁觀呢?”
孟子反駁說:“見嫂溺之于水而不救,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常禮也;嫂嫂溺之于水,弟援之以手,乃變通之法。”
淳于髡說:“既然如此,如今天下之民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死亡線上掙扎,夫子何不援之以手,救其出苦海呢?”
淳于髡用的是他的故伎,先設(shè)喻,用隱語,然后話鋒陡轉(zhuǎn),出其不意,對方猝不及防,每每張口結(jié)舌,無言以對。今天他的這一著卻失靈了,因?yàn)樗恼勗拰ο笫敲献?,一個機(jī)敏的舌辯之士。
孟子冷冷一笑,反駁道:“嫂嫂溺之于水,援之以手,天下之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則需援之以道,莫非先生欲讓我以手援救天下苦難之民嗎?……”
“這個……”淳于髡無言以對了,他知道威王不肯接受孟子的仁政之道,這好比橫加阻撓他拯救天下之民。談話形成了僵局,二人不歡而散。
這一年,孟子四十六歲。
孟子閑暇無事,遍訪齊國名士,廣泛跟各界人士接觸,宣傳其仁政思想。(chí)蛙是齊威王的至親心腹,在靈丘為邑宰。靈丘是齊的西北邊邑,軍事要塞。蛙對孟子的仁政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并于自己的治下試行其中某些簡單易行的內(nèi)容,頗具神效,于是他便辭去了靈丘縣令之職,到朝中去做辦案的士師。因?yàn)槭繋熤毟踅佑|較頻,便于向威王進(jìn)諫,使其接受孟子的仁政思想。幾個月過去了,蛙終也無進(jìn)諫威王之機(jī),事情毫無進(jìn)展。也是孟子行道心切,竟對蛙頗為不滿,批評指責(zé)了他。
蛙抓緊向威王進(jìn)諫,威王不僅不納,反而十分反感,蛙便辭職而去。
消息傳開,齊國有人譏諷孟子道:“孟軻為娃考慮得頗為周到,但不知他如何為自己著想……”
這話的意思是:你孟軻為行仁政之道,害得娃進(jìn)諫不成,辭官而去;你自己屢屢進(jìn)諫,威王始終不肯采納,為何還賴在臨淄不走,而不從速離去呢?
公都子將所聽到的這些話告訴了孟子,孟子說:“我非厚顏無恥,而是行事有據(jù)。有固定官守者,倘無法盡其責(zé),則應(yīng)辭官而去;有進(jìn)言之責(zé)者,倘進(jìn)言不聽,計(jì)不從,亦應(yīng)辭職而去。而我,既無官守,又無言責(zé),進(jìn)退之行,豈不綽綽然而有回旋之余地嗎?”
孟子來齊之后,交游最頻,感情最深的要算是匡章。匡章出身于齊之將軍世家,自其父以上,數(shù)代有功于齊。匡章本人,身高丈余,頭大若斗,肩寬似垣,虎背熊腰,一雙鞋便是兩只小船。他站在那里像一座鐵塔,有拔山舉鼎之力,萬夫不擋之勇。然而眾口鑠金,憑著匡章這樣一副山峰似的骨架,卻被一個“不孝”的罪名壓垮,親戚遠(yuǎn)之,朋友離之,鄰里以白眼視之。最使匡章痛苦的,還是空有一腔愛國情,報國志,因不得威王信任和重用而不能建功立業(yè)。盡管他世襲父職,食將軍之祿,不僅不愁吃穿,而且有條件花天酒地地放蕩不羈,但堂堂將門之后,難道就這樣混世茍生嗎?孟子超塵脫俗,主動與匡章交游,匡章感激涕零。休看這貌似水火的兩個人物,但卻合得攏,談得來,以天下為己任,不遇明君,生不得志,是二人逐成手足的思想基礎(chǔ)。他們每聚一處便開懷暢飲,促膝傾腸,天下、國家、人生、現(xiàn)實(shí)、未來、仁政、兵法、使命等等,無所不談,無所不議。匡章是個粗中有細(xì)的人,他的知識面很廣,對什么都興致很濃,堪稱是多才多藝。當(dāng)然,其精通的程度,只配做孟子的學(xué)生。匡章也每每以弟子的身分虛心向孟子求教。例如,他那使槍弄棒的粗手大腳,竟也能夠彈奏樂器,一次,二人乘著酒興,一個吹笙,一個吹簫,連奏數(shù)曲之后,匡章又向孟子請教這笙簫的理論。孟子說:“笙者,生也,女媧氏所做,義取發(fā)生,律應(yīng)太簇。簫者,肅也,伏羲氏所作,義取肅清,律應(yīng)鐘呂?!?/p>
“昔伏羲氏編竹為簫,其形參差,以像鳳翼;其聲和美,以像風(fēng)鳴。大者謂之‘雅簫’,編二十三管,長一尺四寸;小者謂之‘頌簫’,編十六管,長一尺二寸??傊^之簫,其無底者謂之‘洞簫’。其后黃帝使伶?zhèn)惙ブ裼诶ハ?,制為笛,橫七孔,吹之亦像鳳鳴,其形甚簡。后人厭簫管之煩,專用一管而豎吹之。又以長者名簫,短者名管。今之簫,非古之簫矣。簫制雖減,其聲不變,作者以像鳳鳴,鳳乃百鳥之王,故皆聞鳳聲而翔集也。昔舜作簫《韶》之樂,鳳凰應(yīng)聲而來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