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節(jié):赴魯游學 歸里育才(1)

孟子傳 作者:曹堯德


【第五章】赴魯游學 歸里育才

“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p>

——《孟子·離婁下》

那位向孟軻奔來的赳赳武將并非別人,而是繼任公孫璽左司馬之職的魯國名將雄健南。他見孟軻年輕英俊,儀表堂堂,談吐不俗,所發(fā)之議,言簡而意賅,深刻而含蓄,不禁拍案叫絕,因過于興奮,用力太猛,酒杯被震得墜落于地,摔得粉碎。雄將軍雖是行伍出身,但卻滿腹經(jīng)綸,且粗中有細,他辨別得十分真切,孟軻這簡短的議論,是在批評今之掌權(quán)執(zhí)政者,做官為宦者,而且給他們指出了明確的方向,這便是以虞舜和周文王為榜樣,行其所為,步其后塵。

見兒子在迅速成長,孟母心中自然是心花怒放。她在這甜如蜜、滋似油、喜若醉的同時,心靈深處也罩上了一層淡淡的憂慮與不安,她在擔憂,長此以往,兒子必將荒廢學業(yè),且會滋長驕傲自滿情緒。她除了給兒子講解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教育兒子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外,還請公孫璽與學宮聯(lián)系,盡量節(jié)制孟軻的社交活動。她命軻兒去嶧山覽勝景,泰山觀日出,踏著孔夫子的足跡攀登、前進。歸來之后,孟母問道:“孔子登山,有何發(fā)現(xiàn)?”

孟軻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p>

多么絕妙的回答呀,既是登山的真實寫照,更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孟母臉上綻開了一朵玫瑰花。

正是這次登山的啟示,使孟軻萌生了赴魯游學的念頭,而且是那樣的迫切,那樣的強烈。

蒼鷹只有在藍天上翱翔,才能練就敏銳的眼睛和強勁的翅膀;蛟龍只有在滄海中遨游,才能夠噴云吐霧,興風作浪;猛虎只有在山林中長嘯,才能夠震山巖,懾群獸;人只有到社會的風風雨雨中去闖蕩,才能增見識,長才干。這時候,孟軻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天資聰穎,幼承母教,不敢有所怠忽,日夜勤奮,學習研究儒術(shù)之道。八歲入學宮,深得老師們的鐘愛,每每個別栽培加工,常“吃小灶”,到這時已經(jīng)深通“六藝”,尤長于《詩》、《書》和《論語》了。社會上,游學風氣很盛,每一個有志氣、有抱負的青年,無不向往“布衣卿相”的榮耀;而想達到這一目標,就得充實知識,訓練思考和表達能力。為了能夠親眼見到自己所崇拜的思想家,接受高度的文化熏陶,青年們紛紛離開家鄉(xiāng),到遙遠的國度去追求真知卓識。這種社會風氣使得斗志昂揚的孟軻深懷憧憬,希望能到魯國去一游,真正浸染在儒家的文化空氣中。孟軻游學,為什么一定要去魯國呢?道理很簡單,因為“周禮盡在魯矣”,此其一也;其二,魯國是儒家的發(fā)祥地,那里還一直保存著孔子的遺風,孔子學派的講學團體還在那兒,這怎么能不叫年輕的孟軻深切地渴望呢?另一方面,孟軻自讀書以來,一直是謹守著古人的遺教,除了研習古人的禮儀、音樂外,就是研讀“六藝”,這對年輕、聰穎而求知欲望特別強烈的孟軻來說,似乎感到有些沉悶而厭倦了。時代的巨輪在不停地前進,社會已經(jīng)有了很大變遷,這種一味泥古而不思創(chuàng)見的學習內(nèi)容和方法,使他有一種窒息和束縛感,他很想到外邊去散散心,使自己輕松一下。這二者比較起來,當然前者是主要的,后者不過是茫茫湖面上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