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聽說苯教,是從我的藏族朋友楊健康那里。他是四川省歌舞團的一名歌唱演員。我們在去阿壩州籌劃一臺演出的時候,看見圍繞著一座寺廟轉經的信徒,他便說,他們那里轉經的時候不是這樣順時針轉,而是逆時針轉,因為他不是佛教徒。我有點奇怪,我以為所有藏族人都是佛教徒。于是我問他,那你們信的什么教?他說,苯波教。
苯波教就是苯教,是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藏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也被認為是起源于西藏“象雄文明”(見本書“象雄”詞目)時期的本土宗教。因早期的苯教徒頭裹黑巾,又俗稱“黑教”。
與世界上眾多原始宗教一樣,苯教信奉萬物有靈,天、地、日、月、星宿、雷電、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獸等自然物,都是其崇拜的對象。苯教的所有活動(宗教的以及世俗生活的)均由巫師主持,巫師在這些活動中扮演著人與自然(崇拜物)之間進行溝通的媒介角色。佛教傳入后,苯教為了自身的生存,也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東西。這之后,根據(jù)與佛教融合的程度,苯教也被劃分為白苯(基本上被佛教同化)、花苯(兩者兼而有之)、黑苯(依然保存著大量原始苯教的特點)。
苯教對佛教的吸收,首先從借鑒佛教經文開始,將佛教經文翻譯改造成苯教經文,并借用佛教教義制定出自己的教義。苯教徒還仿照佛教的釋迦牟尼,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位祖師,即苯教的創(chuàng)始人“辛繞米沃”,以及苯教的起源地“魏摩隆仁”,并在經文中指明,魏摩隆仁的所在即“大食”(古代波斯,今伊朗)。
苯教的興盛期無疑是象雄王國時期。岡底斯山及其周邊地區(qū)被苯教徒視為自己的圣地。苯教的第一次衰落始于吐蕃王朝。由于苯教巫師過度地介入了國家大事,導致王室對苯教的忌恨,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公元五世紀,佛教傳入藏區(qū)。到了松贊干布時期,吐蕃王室極力扶持佛教,意圖借此與苯教抗衡,奪回巫師占據(jù)的權力。到了公元755年,赤松德贊即位,傳說他提議讓佛教和苯教互相辯論各自宗教的優(yōu)劣。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吐蕃王赤松德贊最終宣布佛教獲勝。苯教由此衰落。直到公元九世紀,藏王朗達瑪興起滅佛運動(其原因大致與當初王室與巫師的關系相同,即佛教僧侶的行為威脅到了王權),苯教乘機開始了自己的復興之路。其復興之舉,正如前面所說,就是以對佛教經文的吸納,增強自己的“文化”實力。
但隨著藏傳佛教(見本書“藏傳佛教”詞目)在西藏的再度興起,并取得統(tǒng)治地位(尤其格魯派達賴喇嘛創(chuàng)建起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權),苯教的勢力也隨之而被削弱。
不過,與象雄文化在今天已難覓蹤影不一樣,起源于象雄的苯教,至今在西藏、四川、甘肅、青海等地的藏區(qū),仍然留存有自己的寺廟,并擁有為數(shù)不少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