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當(dāng)看到自己喜歡的一本書時很希望自己是它的作者?!妒骷遗袝穼ξ叶哉沁@樣一本書。我覺得自己應(yīng)該是它的作者之一,甚至是它惟一的作者--那應(yīng)該是一本出自我手的書,我確實對它充滿了占有欲。
事實上,這又確實是一本與我兩度擦肩而過的書,它的策劃者張小波曾兩度找到我約寫其中的兩章,都被我以忙的借口推掉了,也許我是罵人罵傷了,在《一個都不放過》出版后感到身心俱?!,F(xiàn)在我只有空懷遺憾,以讀者的身份面對這本書,因此也便有了為之歡呼雀躍的權(quán)力。
我想為一本指名道姓的罵人的書而歡呼!
我知道和我?guī)啄陙硭龅囊粯樱妒骷遗袝返淖髡邆冑M盡筆墨的努力也只是為了建樹一種正常--一種批評的正常。在中國,指名道姓的批評被稱為“罵人”,而“罵人”者肯定是不道德的。
而如今,敢于“不道德”的人多起來了,還有這本敢于“不道德”的書。在我看來,不敢直面當(dāng)下、不敢指名道姓的批評不是真正的批評,而是戴著批評面具的撒嬌,是余杰式的小知識分子的抒情,這才是真正的批評者的“不道德”。
錢鐘書、余秋雨、王蒙、梁曉聲、王小波、蘇童、賈平凹、汪曾祺、北島、王朔……這樣的序列出現(xiàn)在批評者的筆下是一種偶然嗎?其中的嚴(yán)肅意味誰又能夠體會?盡管方式不同,他們都屬于“不可饒恕”的一種,我暗自驚嘆這些名字所構(gòu)成的竟是一個個“龐然大物”的存在,于是更加欽佩批評者的勇氣與智慧:自《燃燒的迷津》一別數(shù)年的朱大可寶刀未老,他幾乎是中國文壇惟一真正進入寫作的批評家;秦巴子更像是一位冰天雪地中的思想者,他異乎尋常的冷靜和超絕的思辯能力,不像是出自一位青年作家的手筆;詩人徐江是本書中撰寫文字最多的作者(幾乎占去了一半),也是本書基調(diào)的決定者,如果沒有徐江,本書一定沒有現(xiàn)在這么鮮活、生動,它作為大眾讀物的特征也沒有這么鮮明……
而現(xiàn)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一本可愛的書,它充滿力量又是如此好玩,在今天,任何一位作者和出版人都不可能強制讀者的趣味,更不可能把乏力無趣的東西硬塞給讀者。因此,《十作家批判書》一出現(xiàn)便大受歡迎的情景又是一種必然。
而對我來說,讀罷此書的某個早晨醒來之后有一種不那么孤獨的感覺,那是看到了同類的身影。不必言重,我們不是戰(zhàn)士,只是面對當(dāng)下的一切有話要說并說出了自己要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