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型肥胖的原因
遺傳因素
內臟脂肪的產生與基因有一定關系,據調查,黃種人發(fā)生內臟性肥胖的幾率比較高。少數胖得出奇的人,就可能和基因變異有關。
能量代謝失衡
吃得多或運動得較少,或兩者兼有,都會使熱量攝取大于熱量消耗,引起脂肪在體內囤積。當皮下的脂肪無處可去時,脂肪就向內轉移,轉而堆積到內臟去了。即使有一些人的體重和體重指數都很正常,也并不意味著他就是安全的,因為他的脂肪面積可能已經超標了。
長期承受高壓
體內內分泌紊亂,長期經受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壓力,精神時刻處于緊張狀態(tài)和經常喜歡熬夜的人,會導致體內的皮質激素水平超標,從而引起內臟脂肪的堆積。
內臟型肥胖的危害
在內臟周圍,有適量的脂肪是正常的,尤其是腎臟、腸膜附近存在的脂肪,可以起到支撐和固定內臟的作用,但如果這些脂肪過多,也會影響內臟正常的功能。比如,心臟脂肪過多,人一活動馬上就會心慌氣短,這是因為心臟活動時,受到周圍脂肪組織的擠壓所致。多余的內臟脂肪還會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毒素,破壞有益菌,這是導致內臟中毒并降低其機能的罪魁禍首。
內臟肥胖容易引發(fā)代謝系統(tǒng)癥候群,導致高血壓、中風、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形成以腹部為中心囤積脂肪的內臟脂肪型肥胖,內臟脂肪型肥胖比皮下脂肪型肥胖更容易患上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病癥。
如何檢測內臟型肥胖
內臟型肥胖的判斷標準如下表:
瘦身小叮嚀
檢測腹腔內脂肪面積,可以用CT計算機斷層或核磁共振進行掃描,將其結果用特殊的軟件進行分析,就可以計算出腹腔內脂肪的面積。這個數值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出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在日本,腹腔內脂肪面積大于100平方厘米時,即被診斷為內臟型肥胖。在我國雖然還沒有具體的診斷標準,但經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人的腹腔內臟脂肪面積達到80平方厘米左右時,就可以發(fā)生日本人內臟脂肪面積在100平方厘米時的代謝異常狀況。
針對內臟去脂的飲食調節(jié)
要想減去內臟多余的脂肪,一日三餐要求定時定量,對內臟瘦身尤其重要。早餐強調營養(yǎng)搭配合理,并且一定要吃飽,中餐要吃好,晚餐吃少,瘦身期間不要吃零食,尤其是甜食。很多人有晚上吃消夜的習慣,這樣很容易造成代謝功能的紊亂,形成內臟肥胖。經常飲酒的人,易患上脂肪肝,這是內臟肥胖的常見形式。有益于內臟去脂的食物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