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課 空與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9)

聽佛學大師講24堂人生智慧課 作者:諸草文


某日,從諗禪師向座下弟子傳授佛法,只聽他說道:“人生猶如握在手中的明珠,黑者顯黑,白者呈白,無所礙心,只保原初。我曾將一根稻草當做佛祖的金身來使,也曾將佛祖金身當做稻草來用,這其實就是心有佛性的顯現(xiàn)。何須執(zhí)著于找菩薩,要知道菩薩也是煩惱,煩惱就是菩薩?!?/p>

這時座下弟子有人提問道:“師父說菩薩就是煩惱,煩惱就是菩薩,不知這菩薩是哪一家的煩惱?”

從諗禪師回答說:“菩薩和世人的煩惱分不開,世人但有所求,那么就會生出煩惱?!?/p>

這個弟子仍是不解,繼續(xù)問道:“那么怎么避免呢?”

從諗禪師聽到此問,心知在這個弟子心中已經(jīng)為執(zhí)著與妄念所困,迷誤在語言的障礙中,于是從諗禪師大聲說道:“為什么要避免呢?”

從諗禪師之意,乃是說沒有煩惱也就無須避免了。

這個弟子當下有所了悟。但過了幾天之后他又來找從諗禪師,這次他想求證自己的修行如何。于是他向從諗禪師問道:“如果我能夠做到心中一絲不掛,是不是就契悟了禪理呢?”

從諗禪師問他:“不掛什么?”

這個弟子回答說:“不掛一絲?!彼X得不掛一絲已經(jīng)是一個高的境界了。

這時從諗禪師大笑說道:“這不,又掛上了嗎?在你想著‘一絲不掛’的時候,其實煩惱之絲又縈繞在了你的心頭?!?/p>

這個弟子聽完后非常羞愧,趕緊退出了禪房。

故事中的這個弟子雖然悟到了“不掛一絲”的佛境,也可謂是有所修為。但是恰恰是這“一絲”無法讓他突破自身的業(yè)障,找不到最原始的初心,因而始終無法到達大乘之境。而從諗禪師卻能將其看透看破,以初心來悟佛,自然可窺探到別人看不見的洞天佛境。

童心是初心的一種狀態(tài),不因年齡之變而能始終保持一顆童心,這本就是人生之幸。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小孩子被剝奪了玩耍的時間,為一些所謂的“興趣”而從早忙到晚,終日不得閑。而小孩子越來越被打上成人的烙印,近期不就是有個九歲的男孩兒因其滔滔不絕的成人化演講而被封為“演講帝”嗎?不少人還將其捧為神童,這是怎樣的愚昧無知??!童年當有童年的快樂,神童未必會成最后的大器,“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告誡難道世人不知嗎?是以,應還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只有童年不失,才會在長大后依舊保持心態(tài)的健康,能夠快樂地生活,這對孩子來說,難道不是更好的愛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