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課 空與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5)

聽佛學(xué)大師講24堂人生智慧課 作者:諸草文


心不能平和,則生焦躁之煩惱;心不能泰然,則生憂慮之煩惱;心不能包容,則生嗔怒之煩惱;心不能悲憫,則生離道之煩惱。焦躁、憂慮、嗔怒、離道,這些人生之煩惱,會將我們的心層層緊縛,直到再也呼吸不到一點(diǎn)新鮮的空氣,從而使人生變得干癟,生活變得蒼白。

是以,只有心生平和泰然、包容悲憫,煩惱之絲才會被抽盡斬?cái)?,才能將一顆真心亮于世間,坦坦蕩蕩輕松于世。

唐代著名的高僧豐干禪師,曾收養(yǎng)了一個(gè)棄嬰。因?yàn)槭秦S干禪師撿回來的,所以給這個(gè)嬰兒取名為“拾得”。拾得長大之后,上座就讓他擔(dān)任行堂(添飯)的工作。時(shí)間長了,拾得便認(rèn)識了不少人,而且與一個(gè)名叫寒山的貧子交情最深。因?yàn)楹教毟F了,所以拾得總將吃剩的齋飯用竹筒裝好,給寒山拿過去。

一天,寒山突然問拾得說:“如果有人無端無故就欺負(fù)我、誹謗我、侮辱我、輕賤我、欺騙我,我該如何是好呢?”

拾得回答他說:“那你不妨忍著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再過幾年,你再看他如何?!?/p>

寒山說道:“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秘訣了嗎?”

拾得說道:“你且聽彌勒菩薩偈語如何說--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bǔ)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焙铰犕旰箢D時(shí)開悟。

曾有一次,一位高官詢問豐干禪師真身菩薩在哪里,豐干禪師告訴這個(gè)人,拾得就是真菩薩。于是這個(gè)人來拜謁拾得,拾得聞言笑道:“豐干饒舌,彌陀不識?!币馑季褪钦f豐干禪師才是菩薩的化身,可是世人卻不能識得。之后拾得與寒山二人隱居山林,灑脫一生,逍遙一世。

拾得與寒山二大士能夠做到心境的超脫,不為俗世纏縛困擾,處世之妙確是高人一等。

“拋舍三千煩惱絲,落得逍遙自在身”。自由自在一直是人生的祈愿,而對于什么是真正的自在,禪學(xué)大師南懷瑾曾做了這么一個(gè)形象的比喻:嬰兒生下來不到一百天,手里拿著一個(gè)東西時(shí)好像抓得很牢,但是他沒有用力,若有若無之間了,安詳而寧靜把握得很牢,這就是自在。南懷瑾大師的喻義即是:人生在世,若想逍遙自在,不受煩惱羈絆,則需能于事物的若有若無之間把握住其根本,這樣一來心就不會為事物的表象所迷,那又何來煩惱可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