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介紹吳可讀教授。他是英國人,講授中世紀文學。他既無著作,也不寫講義。上課時他順口講,我們順手記。究竟學到了些什么東西,我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他還講授當代長篇小說一課。他共選了5部書,其中包括當時才出版不太久但已赫赫有名的《尤利西斯》和《追憶逝水年華》。此外還有托馬斯?哈代的《還鄉(xiāng)》,吳爾芙和勞倫斯各一部。第一二部誰也不敢說完全看懂。我只覺迷離模糊,不知所云。根據(jù)現(xiàn)在的研究水平來看,我們的吳老師恐怕也未必能夠全部透徹地了解。
現(xiàn)在介紹畢蓮教授。她是美國人。我也不清楚她是怎樣到清華來的。聽說她在美國教過中小學。她在清華講授中世紀英語,也是一無著作,二無講義。她的拿手好戲是能背誦英國大詩人Chaucer的Canterbury Tales開頭的幾段。聽老同學說,每逢新生上她的課,她就背誦那幾段,背得滾瓜爛熟,先給學生一個下馬威。以后呢?以后就再也沒有什么新花樣了。年輕的學生們喜歡品頭論足,說些開玩笑的話。我們說:程咬金還能舞上三板斧,我們的畢老師卻只能砍上一板斧。
下面介紹兩位德國教授。第一位是石坦安,講授第三年德語。不知道他的專長何在,只是教書非常認真,頗得學生的喜愛。此外我對他便一無所知了。第二位是艾克,字鍔風。他算是我的業(yè)師,他教我第四年德文,并指導我的學士論文。他在德國拿到過博士學位,主修的好像是藝術史。他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偏愛德國古典派的詩歌,對于其名最初隱而不彰后來卻又大彰的詩人薛德林(Holderlin)情有獨鐘,經(jīng)常提到他。艾克先生教書并不認真,也不愿費力。有一次我們幾個學生請他用德文講授,不用英文。他便用最快的速度講了一通,最后問我們:“ Verstehen Sie etwas davon?”(你們聽懂了什么嗎?)我們瞠目結舌,敬謹答曰:“No!”從此天下太平,再也沒有人敢提用德文講授的事。他學問是有的,曾著有一部厚厚的《寶塔》,是用英文寫的,利用了很豐富的資料和圖片,專門講中國的塔。這一部書在國外漢學界頗有一些名氣。他的另外一部專著是研究中國明代家具的,附了很多圖表,篇幅也相當多。由此可見他的研究興趣之所在。他工資極高,孤身一人,租賃了當時輔仁大學附近的一座王府,他就住在銀安殿上,雇了幾個聽差和廚師。他收藏了很多中國古代名貴字畫,坐擁畫城,享受王者之樂。1946年,我回到北京時,他仍在清華任教。此時他已成了家,夫人是一位中國女畫家,年齡比他小一半,年輕貌美。他們夫婦請我吃過烤肉。北京一解放,他們就流落到夏威夷。艾鍔風老師久已謝世,他的夫人還健在。
我在上面提到過,我的學士論文是在艾鍔風老師指導下寫成的,是用英文寫的,題目是“The Early Poems of F. Holderlin”。英文原稿已經(jīng)遺失,只保留下來了一份中文譯文。一看這題目,就能知道是受到了艾先生的影響?,F(xiàn)在回憶起來,我當時的德文水平不可能真正看懂薛德林的并不容易懂的詩句。當然,要說一點都不懂,那也不是事實。反正是半懂半不懂,囫圇吞棗,參考了幾部《德國文學史》,寫成了這一篇論文,分數(shù)是E ( excellent,優(yōu))。我年輕時并不缺少幻想力,這是一篇幻想力加學術探討寫成的論文。本章的題目是“學術研究的發(fā)軔階段”。如果這就算學術研究的話,說它是“發(fā)軔”,也未嘗不可。但是,這個“軔”“發(fā)”得并不輝煌,里面并沒有什么“天才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