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具有高度的責任感(2)

13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 作者:云曉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媽媽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

“學校大掃除的時候別去擦玻璃,很危險的。”

“別跟隔壁的小陽陽一塊玩了,他父母整天大吃大喝,還賭博,他家的孩子也好不到哪去?!?/p>

“晚上放學后早點上樓,別總是聽樓下的老爺爺們講故事了,你不嫌他們臟呀!”

如果父母總是這樣教育孩子,那孩子不但不會有正確的是非觀念,而且也很難有責任感。試想,一個在勞動中偷懶的孩子怎么會有集體榮譽感?一個嫌老人臟的孩子怎么會攙扶老人過馬路?

如果媽媽從小就教育孩子要有愛心,要體諒別人,要多給無助的人提供幫助,不定哪一天,當你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時,放學回家的孩子就會從門口探進頭來問:“媽媽,需要我洗菜嗎?有垃圾要倒嗎?”那時,你心里肯定比吃了蜜還甜。

方法二: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父母就要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糾正他的不良習慣,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生活上,媽媽應該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就應該自己去做。如媽媽可以鼓勵孩子自己洗小手絹、自己收拾書包、自己打掃房間。另外,媽媽還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媽媽可以規(guī)定,周末刷碗的工作由孩子負責,并從頭到尾引導孩子把廚房打掃干凈,以此來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在學習上,媽媽一開始就應該讓孩子明白,學習并不是為家長學,而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做作業(yè)時,媽媽沒有必要一直在孩子旁邊陪著,要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

方法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并為其負責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走路摔倒了,趴在地上哭,這時媽媽會急忙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并對孩子說:“這路真壞,把我們家寶寶絆倒了,媽媽打它?!闭f著向地面用勁踢兩腳,孩子看了,又笑了起來。

看上去,媽媽當即把孩子哄住了,但卻給了孩子一個暗示:跌倒了怪路,孩子完全沒有責任。這很容易使孩子產生一種思維慣性:凡有錯誤都怪別人,自己完全沒有錯。這樣的孩子做事往往會推卸自己的責任。因此,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媽媽首先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責任,然后再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小新不小心把同桌的文具盒弄壞了,雖然同桌一直說沒關系,但小新總覺得心里過意不去,便對媽媽說明了情況。媽媽說:“小新,你是個好孩子,媽媽鼓勵你給同桌買一個新文具盒,媽媽也會幫你。但是,你必須明白,弄壞同學的文具盒是你自己的責任,你也必須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買文具盒的錢媽媽先幫你出,但是媽媽會從你的零花錢里一月扣兩元,直到把買文具盒的錢扣完為止,你愿意嗎?”小新點頭同意了。

每一個媽媽都不會缺少買文具盒的錢,但是,小新媽媽的做法不但讓孩子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且讓孩子通過行動彌補了自己的錯誤,從而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盡管你很小,但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方法四:給孩子表現“責任”的機會

7歲的磊磊出門從來不用媽媽費心,磊磊媽媽從來不會像別的媽媽一樣沖著頑皮的孩子大喊:“慢點,看車!”有時,反倒是小磊磊像小大人一樣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我領著你”,生怕媽媽迷路和發(fā)生危險的樣子;每次媽媽帶磊磊去逛超市時,磊磊都會為媽媽拿購物籃,出來時還會幫媽媽拎東西。

看著磊磊小小年紀就這樣有責任感,鄰居們就問磊磊媽媽:“你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呢?”這時,磊磊媽媽就會很自豪地說:“我總會在小磊磊面前‘示弱’,每次出門的時候,我會告訴他:‘媽媽不認識回來的路,你回來時要給媽媽帶路呀’;去購物時,我就會對他說:‘媽媽力氣很小,拿不動了’,他就會主動過來幫忙……每次回到家后,我都會向他的爸爸大大夸獎一番:‘咱們家磊磊表現真不錯,現在都是大男子漢了’,現在我們母子倆在一起,他就像一個小紳士一樣照顧我?!?/p>

有時,媽媽在孩子面前就應該表現得“弱”一點,給孩子一些表現自己“責任”的機會,當孩子的表現真的很不錯時,媽媽要給予孩子積極的肯定。當孩子得到肯定和受到表揚時就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便會增強成功感和自豪感,養(yǎng)成一直負責到底的好習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