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學(6)

爸爸媽媽不可不知的家庭教育心理學 作者:云曉


其次,不要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掌控家庭氣氛。很多家庭里都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孩子學習成績好時,全家人都高興,整個家庭都沉浸在幸福之中;然而,當孩子成績不好時,所有的矛盾都暴露出來:父母斥責孩子、父母之間互相抱怨……其實,這種現(xiàn)象就表明,孩子的學習成績已經(jīng)掌控了家庭氛圍。這種氛圍會使孩子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壓力,從而會厭煩學習,甚至是厭煩回家……因此,明智的家長不應過分關注孩子的分數(shù)和名次,也不會讓這些來掌控家庭氛圍。

第三,多與孩子一起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例如,與孩子一起游戲,與孩子一起讀書,并討論讀書心得等。在親子之間共同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孩子不僅能夠體會到這些事情本身給他們帶來的樂趣,而且還可以使孩子體會到家長對他們的關愛,以及家庭的溫暖。所以,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孩子的身心都會愉快,從而健康地成長。

方法三: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給一個人一塊手表,當別人問這個人時間時,這個人能夠快速而且自信地說出時間;然而,當給這個人兩塊不同時間的手表時,這個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說出時間了。因為兩只手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手表現(xiàn)象”,并由此而引申出了一個結論:在做事情時,只能有一個指導原則或價值取向。后來,人們把這個結論稱為“手表定理”。

把“手表定理”運用到家庭教育中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前后矛盾,或者說是家長雙方對孩子的教育不能相互矛盾。

然而,很多家長卻常常用自相矛盾的方法教育孩子,我就曾認識這樣一位家長:

一次,因為孩子撒謊,這位家長很嚴厲地批評了孩子,然而當孩子因為受到批評而落淚時,這位家長立刻拿出一塊餅干來逗孩子開心,直到把孩子逗笑為止。

當時,我看到了這一教育的全過程,便問這位家長:“你是在懲罰孩子的撒謊行為,還是在表揚孩子的哭鬧行為?”

這位家長很無奈地說:“我只是不想讓他哭鬧,因為他一旦哭鬧起來,我就會拿他沒辦法?!?/p>

這位家長就使用了前后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來教育孩子。首先嚴厲地批評孩子,當孩子正在因為挨批評而傷心時,他卻又拿出餅干來逗孩子開心。本來,也許孩子正在因為自己的撒謊行為而自責,但當他看到家長又拿餅干來哄自己時,這些小機靈鬼就會明白:無論自己犯了什么錯誤,只要自己一哭鬧,家長就會妥協(xié)。掌握了家長的這種心理,他們以后動不動就會拿哭鬧行為來要挾家長。因此,家長的這種前后矛盾的教育方法,不但會使孩子自我反省的思想和行為越來越少,而且還會助長孩子的錯誤行為。

當然,在很多家庭中,還常常會出現(xiàn)家庭內部教育意見不一致的現(xiàn)象。例如,父親與母親之間的教育意見不一致,父母與祖父母之間的教育意見不一致等。這種教育方式埋下的隱患是十分令人擔憂的。

心理學家表示,特別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觀點有分歧時,孩子很容易養(yǎng)成遇事依賴別人、喜歡逃避責任的性格。因為每個人都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懂得“趨利避害”。當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中的一方責罰他,另一方袒護他時,孩子就會本能地尋找庇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慣性思維——“總會有人來幫我,即便我做錯了事”。這樣的孩子成人后,很容易見了困難就繞著走或者依賴別人,辦了錯事也為自己開脫,沒有責任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