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中華文明。應該說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我一直都想多些了解,這樣才不至于讓一個人顯得輕飄。所以我很喜歡歷史,也看過孔孟之道。但是畢竟理解非常膚淺,更談不上系統(tǒng)的認識。所以看到你寫中華文明的部分覺得非常精彩。接下來我會嘗試著去了解‘道義’這個詞,當然也請學長多多指教。
看了《成長》我思考了不少,當然還有更多需要思考。我想我會在這樣比較安靜的環(huán)境中更多地讀書,更多地積累,更多地思考。希望有一天也能夠懂更多的道理!
感謝謝耘學長一直以來的幫助。我想我只有更好地成長,更好地前進,努力向光大中華民族偉大文化和道義的道路靠近!
致禮
董寅康 2009-11-25”
如果說《成長》給了尚未正式走出校園的董寅康一些啟示,引發(fā)了他對人生的一些問題做進一步思考的話,另外一位在海外生活了20年的同齡朋友的郵件,則是表達了他基于自己幾十年國內外經歷而產生的共鳴:
“YUN,最近看了你的《成長》,一直想說點什么,想了許多,歸結為幾個字,很受感動,很吸引人,幾乎一口氣讀完。
顯然你是在用你的經歷和認知來詮釋道德觀價值觀對人在選擇道路時的影響。我也經常想到,做人,在具體問題上未必要循規(guī)蹈矩,但是,在大的事情上,卻要遵循 一定的原則,而這個要遵循的原則就是每個人根據(jù)自己的價值觀有意識或無意識擬訂的,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沒有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
在300多頁的書中,實際上你一直在從哲學的角度看問題。在當今投資回報率高于一切的世界里,用哲學的眼光看問題的人不多見了。上大學時,對哲學有種模糊的崇拜,但當時確實是讀書不求甚解,只知道些皮毛而已。而現(xiàn)在對于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哲學常常是指路明燈。我們都知道這句話: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地感覺它。在經歷了20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后,再看你的哲學解讀,的確是受益匪淺。
你在書中提到的顯意識和潛意識對人的影響我是很贊同的。事實上,西方的新聞媒體乃至好萊塢的電影是很會利用潛意識來發(fā)揮作用的。西方的媒體有非常強的新聞導向。人民,無論東方的,還是西方的,都在接受既顯意識也潛意識的宣傳。當然,我同時也發(fā)現(xiàn),你對心理學還是有些研究的。
你在悉尼留學時發(fā)現(xiàn)西方的文明最后都歸結于物質利益乃衡量一切的標準。我在海外生活多年,早就有去西天取經最后發(fā)現(xiàn)原來如此的感覺。去年看奧運開幕式到今年看國慶閱兵,我越來越體會到,盡管當今中國受西方的影響很大,但是中國依然是一個提倡集體主義精神的國家。而西方,則徹頭徹尾地推崇個人英雄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是提倡無私的。而個人英雄主義,則是自私的。如你所說,西方的這些衡量標準,個人英雄主義,‘與動物有什么本質區(qū)別嗎’?
…………
書中的另一部分,人生也會有成有敗。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經歷吧。在提及孩子的教育時,經常有文章稱,不要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實際上,雖然人生如夢轉眼就是百年,但是,人生也漫長得很。人生是一場長跑,一時的落后并不意味著永遠的落后。
讀其書,如見其人。感謝你發(fā)來原稿也感謝你的信任。此書寫得很好。比你上一本更有深度了。年底照例回國,到時能有一本你簽名的書為盼。
Michael 2009-10-8”
當然,還有朋友問我是否可以再改得可讀性更強一些,我告訴他們我真的已經黔驢技窮了。況且我絕不希望為了可讀性,而使核心內容變得模糊不清。
在許多朋友,包括出版社朋友的幫助下,這本書得以與大家相見。在大家閱讀正文之前,我想把我當時給清華學生的一些建議,也送給各位讀者朋友。
在給學弟學妹們做講座輔導的時候,我曾一再強調大家不要抱著聽一個成功者宣揚經驗的心情來參加這個活動。首先我不是一個成功者,其次我講的也不是我個人成功的經驗。我講的是我看到的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包括從別人那里學來的。我講的道理跟我個人是否成功沒有什么關系。
大家如果抱著聽一個成功者宣揚經驗的心情來聽,以后肯定會出問題。因為以后肯定會有比我更成功、比我更能說的人,來給大家講一些可能與我說的相反的東西;或者以后哪一天我混得不行了,流落街頭了,到那時大家可能就會說,謝耘當初是來騙我們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用心聽聽這些道理本身。如果大家覺得確實在理,就接受;如果認為不過是胡扯而已,就忘掉好了,不要成為負擔。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成長是每一個人自己長期持續(xù)用心努力的過程,我講得即使很有道理,也只能給大家一點啟發(fā)。我沒有點石成金的本事,讓大家聽了我的話就能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道理能否改變生活,在于每個人自己是否持續(xù)努力用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最后,我要首先感謝林源當初的堅持和鼓動,使得我整理出這些內容,并呈現(xiàn)給了清華的學弟學妹們;也很感謝參加我這個教練小組的學弟學妹,他們積極的參與、坦誠的交流和許多寶貴的反饋,讓我對很多話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認識;非常感謝我的朋友劉曉煒和同事王桂迎,他們犧牲個人休息時間參加了第二次活動中對學生自我評價和職業(yè)發(fā)展設想的點評,給了學生們也給了我很多有益的啟示;還要感謝我的校友甄甫熱情的幫助,將此書介紹給出版社;更要感謝楊軍,不辭辛勞做了大量的文字整理工作,讓我可以方便地把講座的內容豐富完善,呈現(xiàn)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