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在什么條件下破壞規(guī)范是理性的?關鍵的思想是互惠主義的思想——我們以其他人也遵從這些規(guī)范為條件,同意遵守這些規(guī)范。這樣,當其他人破壞這些規(guī)范時,他就把我們從對他的義務中解脫出來了。例如,假設某人在很明顯的應當幫助你的情況下拒絕幫助你。那么,在之后他需要你的幫助的時候,你會很正當地感到你沒有責任幫助他。然而,如果他是幫助你而未成功,問題就會有些復雜,你可能有些誤會——也許,一般地說,他是遵從規(guī)范并樂于助人的。如果是這樣,你還是有責任幫助他。但你是否幫助他,以及在什么樣的程度上幫助他,仍然是一個問題。
同樣的觀點可以解釋為什么懲罰觸犯刑律的人是允許的。違法者與正常的公民是被區(qū)別對待的——在懲罰他們的時候,我們以通常不允許的方式對待他們。為什么這樣對待他們是有正當理由的?首先,這是正當的,是因為罪犯已經違背了互利的條件:只有當他在他能做什么方面接受同樣的約束,當前的社會規(guī)范才能限制我們可以做什么。因此,通過違背規(guī)范,罪犯把我們從對他們的義務中解脫出來,讓他們自己面對復仇。其次,國家的目的是強化當前的社會規(guī)范。如果我們想要沒有恐懼地生活在一起,那么他是否要襲擊他人、是否要從其他人那里偷東西之類的問題就不能留給個人來決定。對違反規(guī)范施加制裁是強化規(guī)范的唯一方式,從中自然會推出國家需要懲罰這一手段。
4. 道德能要求我們多少?道德似乎要求我們要公平,也就是說,和別人的利益相比,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更重。但是,假設你面對這樣一種形勢,你必須在自己死還是其他五個人死之間進行選擇,公平地說,這種狀況似乎要求你選擇你自己去死;畢竟,他們有五個,而你只有一個。在道德上你是不是有義務犧牲自己?
哲學家們經常對這種例子很緊張,他們直覺地感到道德能夠要求我們的無論如何都應該有一個界限。因此,在傳統(tǒng)上他們說,這樣的英雄行為是份外的要求——也就是說,它們是在責任要求之上、之外的行為,發(fā)生這樣的行為值得尊敬,但不是道德上要求的。然而,還是難以解釋為什么不要求這樣的行為。如果道德要求公平的行為,一個人死而不是五個人死會更好,那么,就應該要求你犧牲自己。
關于這個問題,社會契約理論會怎么說呢?假設問題是,是否有這樣的規(guī)范,即“如果你犧牲自己的生命能救很多人的生命,那么你應該這樣做”。以其他每個人都接受這一規(guī)范為條件,接受這樣的規(guī)范是不是理性的?可以推測,會是的。畢竟,由于我們每個人更可能處于那些被救的人中間,而不是那個將要結束自己生命的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從這樣的規(guī)范中受益。這樣,
社會契約理論似乎要求道德英雄主義。
然而,這里還有兩個問題。首先,即使同意這樣的規(guī)范是理性的,按照這樣的規(guī)范來行動也可能是不理性的。假設有一種情形,在這種情形中你可以為了救別人而結束自己的生命。你為什么應該這樣做?對懲罰的恐懼不會打動你。(他們能把我怎么樣?你會問自己,殺了我?)并且,雖然盧梭相信社會會把我們變成更好的人,但是我們能否塑造出幫助他人的愿望強烈到足以克服對死亡的恐懼這樣的性格還是有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