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角度而言,投資者希望聯邦儲備委員會限制對貨幣的需求,這樣才能保護銀行系統。但是在實踐中,分配資本則是另外一碼事。從1914年11月聯邦儲備系統建立到1920年6月,“彈性”貨幣的使用率下降,從而使貨幣存量翻了一番。在創(chuàng)造貨幣的過程中,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政策變化無常而且無法預測,所以使投資者面對的事情更加復雜化。
美國參戰(zhàn)之前聯邦儲備系統在創(chuàng)造貨幣的過程中僅僅充當很小的角色。由于交戰(zhàn)國政府采購物資、清算投資和借款,美國的高能貨幣快速增加。這就使得美國在國際投資領域的地位發(fā)生變化。1914年美國的赤字為37億美元,1919年美國的盈余規(guī)模與1914年的赤字規(guī)模相當。此時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只能通過再貼現特定的銀行資產才能創(chuàng)造聯邦儲備貨幣。但是它擁有的資產很少,所以沒有能力通過變現資產來抑制黃金積聚所導致的高能貨幣的增多。簡而言之,在早期聯邦儲備系統可以實施積極的彈性貨幣政策,但是一旦過度使用,那么就無法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對于投資者而言,從系統問世后至1917年美國參戰(zhàn)期間,聯邦儲備系統對流動資金調節(jié)及對股市價格的影響很小。
美國參戰(zhàn)形成了一個分水嶺?,F在它通過政府信貸銷售貨物給同盟國,無需買方使用黃金支付貨款,所以美國的黃金流入停止了。此時黃金儲備的增加對高能貨幣的增加起到了負面的影響。美國參戰(zhàn)帶來的第二個變化就是,政府需要資助軍事行動。盡管稅收上升,但是仍然入不敷出。中央銀行融資成為政府國內財政的來源之一。現在投資者不得不理解彈性貨幣支持政府財政這一新角色,這與防止流動資金匱乏的初衷背道而馳。在這種情形下,新貨幣的彈性如何?假設美國贏得戰(zhàn)爭,那么簽訂停戰(zhàn)協議的影響有多大?如果能夠正確回答這兩個問題,那么投資者就能夠在1917年至1921年間做出正確的投資決定。
美國參戰(zhàn)使得彈性貨幣供應量猛增。1917年4月聯邦儲備貨幣僅僅占高能貨幣的21%,但是1918年1月上升到59%。聯邦儲備銀行借錢給它們的客戶用于購買政府債券,然后在其中一家儲備銀行再貼現貸款。1917年以后聯邦儲備委員會使用這種方法供應彈性貨幣,其目的是支持政府的軍事財政,而不是減輕或防止貨幣恐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自內戰(zhàn)之后美國參加的第一個大型沖突。如果防止貨幣恐慌,那么就要中止金本位制,但是此時新的彈性貨幣允許國家繼續(xù)采用金本位制。對于美國投資者而言,雖然1917年戰(zhàn)事與金本位制并存,但是彈性貨幣使銀根松動。如果投資者希望中止金本位制或實行銀根緊縮,那么他們就無法理解聯邦儲備系統改變金融系統運營的方式。
人們認為戰(zhàn)爭結束后,軍備需求將會下降,經濟也將萎縮。實際上甚至在停戰(zhàn)之前的1918年8月經濟就開始下滑了。人們認為經濟仍將持續(xù)下滑,1919年3月經濟已經嚴重萎縮。大量高能貨幣進入商業(yè)銀行系統,使得貨幣穩(wěn)步增長。此時美聯儲的措施也很重要,1919年它降低利率,使之明顯低于市場利率。這就促使聯邦儲備銀行從系統中借款并增加貸款規(guī)模。美聯儲的措施幫助政府應對流動債務,防止政府債券價格下滑,因為政府債券是銀行系統的關鍵資產和擔保來源。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一戰(zhàn)之后美聯儲彈性貨幣的供應量與戰(zhàn)前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