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兒可教,緯兒可愛”(1)

絕地蔣經國1925-1937 作者:郭晨


蔣介石的大公子蔣經國,是位愛國上進的熱血少年。他15歲就留學莫斯科中山大學,在俄羅斯待了十三個年頭,吃了不少苦,學到不少東西,完成了一位政治家的磨煉階段,創(chuàng)造了一個在特殊時代特殊環(huán)境下的命運傳奇。他這段悲喜交集五味俱全的特殊經歷,給他后來的從政生涯打下了深刻而鮮明的烙印。

他人生的這一大步是怎樣邁出去的呢?造化和機遇為什么這樣來塑造他呢?

蔣介石的長子蔣經國,浙江奉化溪口鎮(zhèn)人,生于1910年4月27日,農歷三月十八日。

其時,風華正茂的老蔣東奔西走,一會兒在東京留學,一會兒在上海搞證券交易,一會兒又跟孫中山在廣州搞革命,忙得幾乎不回溪口家鄉(xiāng),幼年的小蔣是在偏僻鄉(xiāng)村里周圍有一群寵溺他的婦人中成長的。除了母親、祖母和婢女阿王之外,外曾祖母也不時來探望。他是個快樂、聽話、乖巧的小孩,個頭雖小,但粗壯結實,是這一群婦人中的掌上明珠,被呵護得無微不至。蔣介石的母親王太夫人和媳婦毛福梅婆媳倆都信佛,為了替他祈福保平安,平日勤于燒香拜佛,還要小蔣佩掛銅錢劍護身。美中不足的是溪口鎮(zhèn)當時沒有接種預防疫苗的技術,小蔣在3歲那年,還是染上了要命的天花。

焦急不安的祖母、母親用她們的信仰來治療,每天都經武嶺街頭,到廟里去禱告。經過多日燒香拜佛之后,蔣經國居然康復了,但是“破了相”,臉上留下不甚明顯的白色的淺麻子,略礙觀瞻。留住了命就是造化,所以王太夫人婆媳倆特意捐資在雪竇寺旁建造一座亭子,還鋪了一條圓石子路直通雪竇寺大雄寶殿前,以示感恩。

母親、祖母都虔誠禮佛拜佛,小蔣的童年是在宗教信仰的氣氛生長的。他經常陪著祖母上雪竇寺,一手攙扶著老祖母,另一手幫忙提著拜佛用的謝籃。當年他不時跑到雪竇寺,夏天亦常留宿廟里和寺僧一起睡覺,一起到山間散步徜徉。如果不是后來他跑到蘇聯去接受了無神論的教育,他的佛緣應該很深。

辛亥革命過后不久,蔣氏宗親會借本地寺廟開辦了新學——武嶺學校。1916年3月,還不足6歲的小蔣遵節(jié)隨俗,穿一身棉布褂兒向孔子和祖宗牌位,規(guī)規(guī)矩矩地行過三跪九叩禮,正式拜當地的老夫子為師,進入一年級,開始了啟蒙教育。民國初年,中國的教育制度正處在一個新舊交替、從舊式塾館過渡到新式學堂的蛻變階段。他在家鄉(xiāng)接受的基本上是舊式教育,他的第一位老師周東是個舊派士紳,以舊方法施教,擷取古書章節(jié),向一年級學生生硬地灌輸方塊字,讀的課本挺深奧,先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再“子曰:學而時習之”。第二年12月,他遵父囑改業(yè)顧清廉。顧老夫子,一生靠硯耕為業(yè),過去教過蔣介石,現在又教蔣經國,所以譽為“二世治教”。蔣經國在武嶺學校稀里糊涂念了兩三年。成年后,他對他的幾位塾師,包括顧以后的王歐聲,從來閉口不提,可想這些舊式塾師,對他沒有產生過什么重大的影響。他對幼時學過的這些經、排奉化縣另一位儒師王歐聲,教經國誦讀古籍和四書。

史、子、學那一套不甚好懂的大道理,也少有領悟,但舊學底子是打了一點。

1920年某日,蔣介石的側室姚冶誠帶著一個4歲的小男孩來到溪口。這個小男孩就是蔣介石的養(yǎng)子蔣緯國,小孩的生父是戴季陶,母親是戴氏流亡東京時結識的一個日本婦人。由于戴氏在國內已有家室,蔣介石同意認養(yǎng)緯國。緯國和他視之猶如生母的姚媽媽,就在溪口蔣宅住下。此時,王太夫人已經病重,蔣介石和毛福梅依然維持正式夫婦關系。毛夫人和姚氏相處不睦,毛夫人把她打入“冷宮”,讓她住到大宅子后面,一間原本儲放柴薪草料的小房間,緯國被跳蚤咬得很難受。最后是他伯父出面,把姚氏和緯國接到自己家住下。由于經國此時在奉化上學,兩兄弟并不常見面。然而,在緯國心目中,當時年僅10歲的經國已是了不得的人物,對他有些崇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