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德休與小人。
【譯文】
仁德不能施與小人。
【釋義】
君子應注重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對人講仁德和禮節(jié),但并非對所有的人都有必要這樣,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則與方法,切莫一概而論。所謂“一視同仁”是本著仁愛之心對蕓蕓眾生的一種做法,而絕不是一種一成不變法。尤其對于周遭的小人,對他們施與仁德,等于養(yǎng)虎為患,必為虎所傷,因此,對于小人要“退之”,躲得越遠越好。
【事典】
從前有一個心地善良的讀書人叫東郭先生,有一天他帶著一口袋書出遠門。他怕毛驢不堪重負,就自己背著口袋,牽著毛驢趕路,走累了就在樹下休息。
突然,一只帶傷的狼竄到他的面前,苦苦哀求道:“先生,一個獵人對我窮追不舍,我的前腿被箭射中了,差點沒了生命,請你趕快把我藏進你的那條口袋吧!如果我能夠活命,今后一定會報答你?!?/p>
仁慈的東郭先生當然知道狼是害人的,但他看它十分可憐,考慮了一下就把口袋里的書倒出來,讓狼藏進了口袋里。獵人追來時,東郭先生推說不知,可能是從別的岔路上逃走了,就這樣救了狼一命。
等獵人走遠后,東郭先生把狼放了出來,不料,這條狼一鉆出口袋就兇相畢露,兇神惡煞似的對東郭先生說:“先生既然做好事救了我一命,我在口袋里悶了半天,現(xiàn)在肚子餓極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讓我吃掉你吧?!?/p>
東郭先生說它恩將仇報,要找人評理。正在這時,有一位老農(nóng)扛著鋤頭路過,東郭先生急忙拉住老農(nóng),向其講述自己如何救了狼,狼又如何忘恩負義要傷害他的事,請農(nóng)民評理??墒抢菂s一口否認東郭先生救過它的命。
老農(nóng)夫假裝不相信東郭先生的話,要他們把所說情形再表演一遍,然后再評判誰有理。于是,狼鉆進了口袋。老農(nóng)夫立即把袋口扎緊,用鋤頭狠狠地把狼打死了,并告誡東郭先生說:“這種傷害人的野獸是不會改變本性的,對狼這樣的壞蛋,千萬不能講仁慈?!?/p>
希臘伊索寓言中《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與上面《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揭示了同一個道理。一個農(nóng)夫在寒冷的冬天看見一條凍僵了的蛇,覺得它很可憐,就把它拾起來,小心翼翼地揣進懷里,用身體溫暖著它。蛇受了暖氣,漸漸復蘇了,又恢復了生機。等到它徹底蘇醒過來后,便立即恢復了本性,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創(chuàng)傷。農(nóng)夫臨死的時候痛悔地說:“我可憐惡人,不辨好壞,結(jié)果害了自己,遭到這樣的報應?!?/p>
歷史上像狼和蛇一樣看似可憐實則狠毒的小人并不鮮見。三國時期的呂布雖然有著絕倫超群的武藝,但人品為人所不齒。他為了利益可以卑躬屈膝任干爹,又為了利益幾次弒父,后人常將他與“見利忘義”“義薄之人”“請與去就,行為反復、見利忘義”這樣的字眼聯(lián)系在一起。
呂布本來是丁原最為親信的部將,曾認丁原為義父,但后來禁不住赤兔寶馬和千兩黃金的誘惑,在一天夜晚來到丁原的大帳用一把利刀干脆利索地砍下了丁原的腦袋。
殺了丁原后又投奔董卓門下,認董卓為義父,后來又為了得妻貂蟬的愛,敢于和當時權傾天下、且有父子名分的“董卓”決裂,并又殺之。后又欲歸附曹操,終被曹操所殺。曹操知道養(yǎng)虎為患、必為虎所傷的道理,呂布這種個性自由、我行我素、為滿足個人欲望連忠義這樣的道德信條都敢不顧,一投奔就認別人為干爹,一翻臉就把干爹殺死的品性,就如同上述寓言故事中的狼和蛇一樣的毒,曹操識破了呂布的這種本性,最后將這一隱患消滅了。
【事典啟悟】
一些小人常在眾人前面扮出楚楚可憐的樣子,以博得人們的同情心。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因為心軟,才掉入小人的招術里,即便當時我們是蠻清醒的,有時也抵擋不住他們的圈套,到頭來卻把自己害了。所以我們要牢記,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隨隨便便對那些可憐的小人大發(fā)慈悲最后受傷的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