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夢想能擁有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節(jié)目。大二暑假報名參加“青春網(wǎng)”DJ儲訓班,學會操作“八控”所有的播音機具,包括那座巨大的盤帶機。后來屢獲金鐘獎的袁永興那時也還是大學生,是一起受訓的“同梯”。如今名滿天下的吳建恒當時初出社會,考進“青春網(wǎng)”擔任節(jié)目助理,待遇菲薄,工作卻很辛苦,真的是“從基層干起”。
那個夏天,是我生平僅有的正式“播音員訓練”。上完所有課程,每個學員都要錄一輯自制節(jié)目作為期末驗收,交給資深DJ群評分。盡管我結(jié)訊成績名列前茅,“中廣”長官考慮母親身為總監(jiān)仍宜“避嫌”,終究沒有讓我“扶正”當主持人。“自己的節(jié)目”這個夢想,還得再等好幾年才能成真。但當年學的那些本事,還是很受用的。
彼時“青春網(wǎng)”借鏡美式廣播風格,力求生動活潑的“臨場感”,最忌逐句念誦廣播稿,更忌言不由衷的熟詞套語。我們學到廣播的大敵是“死空氣”(dead air)──寂靜無聲的“冷場”。電臺從開播到收播,中間絕不能出現(xiàn)超過五秒鐘的“dead air”。事實上,幾乎所有稍微像樣的電臺都有自動防止“dead air”的機制,萬一“冷場”秒數(shù)超過設(shè)定上限,播音系統(tǒng)會自動插播音樂,工程部則不免兵荒馬亂,檢查直播器材是否出了問題。
“防冷場”是每個DJ的本能,內(nèi)行DJ都會利用歌曲前奏、間奏、尾奏插入口白,避免dead air趁隙而入。我們學會在播歌同時切換耳機頻道,計算下一首歌的前奏與間奏秒數(shù),務(wù)求開場口白剛好收在演奏完結(jié)、歌聲初起處。若歌曲沒有前奏(DJ行話稱為“cold”,我總有“冷不防”的聯(lián)想),也可以利用前一首歌的尾奏介紹下一首歌,或者挑一段襯底音樂作為過場。一旦駕輕就熟,接歌、插話,都可以和呼吸一樣自然,一段短短的口白便可以制造懸念、煽動情緒、轉(zhuǎn)換氣氛。這些技巧現(xiàn)在未必稀罕,當時卻很新鮮,在“青春網(wǎng)”之前,只有講英文的ICRT聽得到這種風格。
當年的訓練,讓我和許多同行一樣,養(yǎng)成了“防冷場”的本能。即使出了錄音室在人前講話,也無法容忍一兩秒鐘的空隙,總有出聲“填補”的沖動。幸好稍有自覺,總算沒有變成社交場合愛插嘴又滿口廢話、習慣自言自語的家伙。
節(jié)目做得多了,我也嘗試體會廣播這門媒體的特質(zhì)。我發(fā)現(xiàn)“聽廣播”常常是私密的“一對一”經(jīng)驗,許多人開著收音機只為驅(qū)趕寂寞,所以我想,或許可以試著營造“促膝密談”的氣氛,精心掌握“你”、“我”、“我們”這些詞的落點。廣播沒有視覺刺激,一切全憑聲音,所以一段節(jié)目要傳遞的信息量必須精準拿捏,不可貪心,“松”一點,效果或許更好,語速也宜放慢。初做節(jié)目,一緊張就愈講愈快,唯恐準備的材料用不完,后來連自己重聽都不免吃力,于是必須在筆記本寫下斗大的“慢”字自我警惕。我發(fā)現(xiàn),自己覺得“慢”的時候,聽起來反而剛剛好。
我還發(fā)現(xiàn),廣播聽眾有太多游離的“過路客”,他們無所謂現(xiàn)在是誰主持、正在進行什么主題,只要音樂不難聽,主持人聲音不討厭,他們便可能逗留在這個頻道。節(jié)目進行的每一秒鐘,都可能有“新客人”轉(zhuǎn)進來,你得盡全力留住他,不讓他轉(zhuǎn)臺,而這并不簡單。于是即使進行的是連續(xù)好幾輯的主題,我也假定每次至少有一半聽眾是初次收聽的“新客人”,這樣做起節(jié)目,口氣就不一樣了。廣播跟任何媒體一樣,絕不能“關(guān)門自爽”,我覺得這樣的認知,也是播音員對待聽眾的起碼“禮貌”。
大三那年,于婷也邀我在她的節(jié)目開單元。與藍杰溫和持重的主持風格相反,于婷走的是“豪爽”路線,很有“大姐頭”的霸氣──我見過她在直播室放著撼天動地的搖滾,單腳脫了鞋盤坐在旋轉(zhuǎn)椅上,披著一頭亂發(fā),聚精會神拿一把小剪刀對付分岔的發(fā)尾,表情肅穆,仿佛那是天地間最重要的事。
有一天,我放羅德·斯圖爾特(Rod Stewart)的《瑪姬梅》(Maggie May)。于婷關(guān)上麥克風,跌入回憶,絮絮跟我說起當年她還是個小太妹,翹課和姐妹淘在Pub閑混,雙腳翹在墻上,仰天噴煙,百無聊賴,店里喇叭震天價響,放的便是這首歌:“起床了,瑪姬/我有話非得跟你說/已經(jīng)九月底/我真的得回學校了……你引誘我離家出走/只為拯救你的寂寞/你偷走我的心/那痛苦讓我難以承受……”
還有一次,我提到披頭士名盤《花椒軍曹》(Sgt. Pepper)當年在唱片中央那圈溝槽暗藏了一段奇怪的拼貼音效,有人言之鑿鑿,說反過來“倒放”會聽到一句臟話,但那段音效在美版唱片是找不到的。于婷聞言大為興奮,決定追求真相──畢竟是“中廣”,資料室竟讓我們找到一張一九六七年日本東芝印行的原版唱碟,膠盤還是紅色的!盤況奇佳,看似很多年沒人拿來播了。我們把那段音效用唱機轉(zhuǎn)錄到盤帶,再把那段盤帶剪下、兩頭反貼,七手八腳弄了一個多鐘頭,終于聽到傳說中的“魔鬼密碼”。老實說,效果誠然十分詭異,但很難說是不是臟話……現(xiàn)在若用電腦軟件,兩分鐘就能完成這樁工程,卻少了當年“動手做勞作”的樂趣。
“中廣”資料室曾經(jīng)珍藏成千上萬的原版唱片,那是好幾代人的積累。后來電臺拆遷,那些唱片整批論斤賣給了資源回收業(yè)者,一張不留。其中一部分流落到牯嶺街和光華商場的舊書攤,剩下的或許都拿去填海了。早知如此,我當年該把那張日版《花椒軍曹》暗干回家才是……
一九九三年畢業(yè)入伍,“青春網(wǎng)”也因電臺政策改變,節(jié)目大幅調(diào)整,苦撐一陣,仍然忍痛收攤,我的“廣播生涯”中斷了兩年。退伍初出社會,我又在“臺北之音”李文瑗“臺北有點晚”開了每周介紹搖滾的單元,仍然會收到聽眾手寫的來信,仿佛“青春網(wǎng)”的時代并未終結(jié)。一九九八年,我總算擁有“自己的節(jié)目”,卻只做了兩個多月。那是一個叫“大樹下”的電臺──“水晶唱片”老板任將達不知如何說服了一家原本走“草根賣藥”路線的地方電臺老板,糾集一群熱血青年,把它搞成一個全天候播放搖滾與另類音樂的電臺。這事情實在太夢幻,果然也因廣告業(yè)務(wù)欠佳,這場實驗三個月便被迫結(jié)束,我的節(jié)目自然也告吹了。
后來陸續(xù)在幾個地方開單元,延續(xù)“青春網(wǎng)”時代的“寄生”模式,直到二〇〇二年,才終于在News98有了每個周末屬于自己的兩個鐘頭。只做周末節(jié)目,其實有點兒像是電臺的“化外之民”:周一到周五是廣告業(yè)務(wù)兵家必爭的時段,周末節(jié)目的廣告,則多半是周間時段的“搭贈”,收聽率壓力相對也小一些。我做節(jié)目這些年,從來沒有遭受“業(yè)務(wù)配合”壓力,電臺長官也從未干涉我的節(jié)目內(nèi)容。能在擁擠的空中找到安身的角落,放愛放的歌,說想說的話,訪想訪的人,這實在是我的幸運。
即使在“青春網(wǎng)”結(jié)束多年之后,仍有好幾位初識的朋友告訴我,當年他們?nèi)绾伟盐业膹V播單元逐周錄成卡帶編號珍藏,甚至拷貝一份放在學校音樂社團,當成大家“自修搖滾史”的教材。這樣的故事到了二十一世紀,竟又改頭換面重來一次:這幾年,開始有對岸樂迷逐期搜集我的節(jié)目錄音,通過網(wǎng)絡(luò)社群分享同好。前不久,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相告,他在一場音樂節(jié)的攤位上竟看到有人把我整年份的廣播節(jié)目逐輯錄下,燒成“私釀版”(bootleg)光碟擺售。老實說,還真有點兒“受寵若驚”──“入行”這些年,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講的話、放的歌,竟會用這樣奇特的方式,傳播到無從想象的遠方。
從十八歲暑假第一次在“回到未來”放披頭士算起,我的“播音員生涯”,竟已占據(jù)一半以上的人生篇幅,眼看還要繼續(xù)下去。然而每在播音臺坐定,戴上耳機,“播音中”紅燈亮起,興奮期待之情,仍會油然升起──我從未厭倦這份工作,或許正是因為我從來不曾把它當成一份工作。于是倏忽二十多年,心情始終帶著“業(yè)余”的輕松。然而,母親說過的那句話,我也始終沒敢忘記──“有沒有認真,自己知道”。
二〇一〇
按:二○○五年藍杰因淋巴癌辭世,得年五十五歲。當時我便默默告訴自己,要好好寫點什么,記下印象中的“青春網(wǎng)”和我所記得的廣播這件事。如今終于成篇,我竟已是她當年帶我入行的歲數(shù)了。謹此對那位帶我走上這一行的領(lǐng)路人,聊表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