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節(jié):進退的博弈(4)

舍得 作者:陌上桑


在洞庭湖里,生活著很多魚類,其中有一種叫泥魚。

每當旱季來臨時,洞庭湖就會干涸,大部分的魚蝦都會拼命尋找賴以活命的水,可惜到最后都無法戰(zhàn)勝天道循環(huán),不是被人們撈走,就是干渴而死,變成干魚。

可是泥魚卻不會,到了這種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它全身滾進濕泥里,然后口銜泥水,像死了一樣靜止不動。撈魚的人即使看見了,也會誤以為是泥巴,讓它僥幸逃過。等水漸漸干了以后,泥魚就躲在泥里一動不動,依靠自身保存的水分和能量來維持生命,一直能維持半年之久。

等到旱季過去,河水匯聚到洞庭湖的時候,泥魚就會從泥里鉆出來,洗掉身上的泥巴,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暢游。而此前其他的魚蝦早就所剩無幾,因此泥魚就可以享受充足的空間與養(yǎng)料,迅速地繁殖成長。

據(jù)說三國時期,關(guān)羽就曾經(jīng)用泥魚的故事來勸說劉備,告訴他人生總要有幾段泥魚那樣隱忍的時期。劉備聽了以后,若有所悟,才有了后來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的精彩表演。

骨頭太硬的人,不懂得人生應(yīng)該能曲,因此對于低處的機會會視而不見;骨頭太軟的人,永遠也站不起來,根本沒有伸的時候,因此對于高處的機會也就可望而不可及了。

因此,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一個骨頭具有強大的韌性與足夠彈性的人,在狹小的空間里,能最大限度地曲下身來保護自己;在發(fā)展的機會來臨、前景廣闊的時候,又能最大限度地揮灑自己的智能與才干。

爭一步不如讓一步

象棋是中國的發(fā)明,其中蘊藏著中國人的人生智慧。

高手往往能從大局出發(fā),不爭一子之得失,著眼于長遠,走一步看三步,甚至更多,有戰(zhàn)略布局造勢,有策略設(shè)圈埋伏;而低手者,只能從局部出發(fā),走一步看一步,無長遠之眼光,為爭一子之得失往往陷于對手之圈套,損城失地,直至輸棋?!?/p>

在印度南部的馬哈叢林里,人們捕捉猴子的狩獵工具很簡單:在一個牢固但透明的盒子里裝有猴子特別愛吃的核桃,盒子上方開一個小孔,剛好夠猴子的前爪伸進去,抓住核桃后就抽不出來了。聰明的猴子常常中計而被獵人抓獲。其實猴子很容易就可以逃生,那就是松開前爪,放棄核桃。

人們可能會嘲笑猴子因為不肯放棄一個核桃而搭上了性命,可是我們?nèi)祟愖约耗??是不是也常常因為不肯放棄一些虛無縹緲的"名"或"利"而煩躁不安呢?作為教師,有時我們會抱怨學生不懂事,在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是不是對學生的要求過高了呢?有時我們會抱怨待遇偏低,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的付出到底是不是物有所值?有時我們會抱怨壓力過大,可是我們是否想過,這壓力又是從何而來呢?仔細地想一想,細究一下深層次的原因,主要還是為名所累,為利所困。

人生不能沒有追求,執(zhí)著是一種美麗。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不斷總結(jié),不斷拼搏,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寒苦來。"歷盡千辛萬苦獲得的成功更值得珍惜,苦盡甘來的喜悅更值得細細品味。

但是人生也不能沒有退步。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固然可喜,但有限的生命難以承受太多的重量,人生不可能永遠負重前行。有舍才有得,只有學會取舍才能得到更多。所以適當退讓、學會放棄更是一種智慧。其實合理的退讓是一種灑脫,是一門學問;適當?shù)姆艞壥且环N豁達,是一種人生的領(lǐng)悟。

一個富翁老了,他的兩個兒子也長大了,這些日子富翁一直在苦苦思索,到底讓哪個兒子繼承遺產(chǎn)?富翁百思不得其解。想起自己白手起家的青年時代,他忽然靈機一動,找到了考驗他們的好辦法。他鎖上宅門,把兩個兒子帶到100里外的一座城市里,然后給他們出了個難題,誰答得好,就讓誰繼承遺產(chǎn)。他交給他們一人一串鑰匙、一匹快馬,看他們誰先回到家,并把宅門打開。馬跑得飛快,所以兄弟兩個幾乎是同時回到家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