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閻先生領(lǐng)導下,原有兩個大團體組織。一個名為“主張公道團”,是紅軍進攻山西時,寓有防共意義的組織。一個名為“犧牲救國大同盟”,是雙十二事件前后所醞釀,以抗敵為意義的組織。兩個組織不易并立,后來合并而為“犧公聯(lián)合工作委員會”,實際以犧盟為主。犧盟的勢力普遍全省,而又貫徹上下。第一,一切民眾組織運動(大致與八路相同)皆在其手;第二,一切軍隊政訓工作在其手;第三,區(qū)長、縣長、行政專員一串地方行政系統(tǒng)在其手。后來我過陵川晉城時,看見犧盟開某屆代表大會的文件,其口氣蓋以國民黨、共產(chǎn)黨之間的第三黨自居。同時有一種新興的武力,名為“青年決死隊”,是犧盟所發(fā)動培植,成為山西軍隊的新派。
不過此所說者,現(xiàn)在大半已為陳跡。政治上的犧盟派和反犧盟派,軍事上的新軍和舊軍,其勢力消長,沖突分裂,變化已多。閻先生在山西的勢力,似降至第二位了。我承認閻先生在抗戰(zhàn)中盡了他最大力量,并且很少有人能趕上他的本領(lǐng)。他常能把握幾個正確的認識點而致力。例如在行政上,他提出“強民政治”一詞,要強化人民力量;又提出“說服行政”一詞,要事事取得人民諒解承認。他真看清楚,這是抗敵之本,非涂飾耳目。又如軍隊需要改造,提高其政治意識;要加強民眾運動,組訓一百萬有國家觀念、民族意識,有“自己負責,不容人不負責”政治力量的民眾,都是很對的。但大體上都沒十分成功。只有他用過的心思,這是后來人再用心時,所必要的參考。
各戰(zhàn)地情形不同
從秋林鎮(zhèn)回西安轉(zhuǎn)洛陽,不久即登上巡歷戰(zhàn)地之長途。每承朋友見問,戰(zhàn)地情形如何?我輒張口難答,因各地情形不一,不能舉一例余。故我想莫若就以各地情形不同、各時情形不同之兩點,提出來說,倒是使人了解戰(zhàn)地情形一好辦法。
先說各地不同之一點。例如我所見的皖北各縣和蘇北各縣相較,有一大不同處。在皖北完全沒有八路軍、新四軍勢力,行政專員郭造勛拒絕其入境。而在蘇北豐沛蕭碭則清一色都是八路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