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典型的好萊塢制作,在1978年那可少見。
王:對呀。我挺喜歡看這部電影,后來我還重看過,我覺得《鴛夢重溫》比《魂斷藍橋》還好看。這種藝術片感情描寫得很真摯,很有意思。好萊塢的片子往往是通篇沒有說教的成分,不講大道理,但是人們看了之后,對美國社會印象都很好,說明他們的手法很高明。我們也可以學學這種手法,用一種更易接受的方式、甚至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宣傳我們的黨和國家,宣傳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偉大成就。
內(nèi)部電影,當時可真是我們文化生活中的一大亮點,文化專制可過去了。那時候可沒想這是資本主義的“毒草”什么的。解放前我在北平的時候,也看過美國電影,再加上我們這些干部好歹都有抵抗力,1978年再看看這些美國片也沒什么。就是覺得好看,是一種藝術享受,然后拼命去搞票,再有還要去看,沒想那么多。
那時候一個是看內(nèi)部電影,一個是看文藝演出,都是非常受歡?-的。郭蘭英一唱歌,什么《歌頌周總理》,哎呦,那個全場鼓掌啊,熱淚盈眶啊,當時別提有多熱鬧、多感人了。那時候的文化生活,真正是人們的慶典一樣。這和當時的物質(zhì)生活是一個鮮明對照,1978年的物質(zhì)生活還沒有看到大的改善,物質(zhì)供應什么的還是憑票。像我,特別愛吃花生米,能敞開吃花生米,都是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以后的事情了。我作報告老舉這個例子,說我特別愛吃花生米,等到了一塊四一斤的花生米敞開吃的時候,從我這點就證明,農(nóng)村的問題解決了,能吃上飯了?;ㄉ滓粔K四一斤,價錢再上不去了,我這愛吃花生米的人隨時能買到,說明物質(zhì)豐富了。當然,這是以后了,1978年還沒到這個程度,那時候安徽也才偷著干起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北京這邊可能更晚,因此供應還沒好呢,物資不充足。但比“文革”期間稍好點。
蘇:從文化上可以看出,人們當時比較興奮。
王:盡管物質(zhì)生活改變不大,但人們確實比較興奮。一個是工作上很興奮,我們能放開手大干了,沒有人整我們了,可以搞現(xiàn)代化了,這是第一個興奮。第二個興奮是文化上的,我們這些人對文化生活的要求某種程度上比對物質(zhì)生活的要求要高很多,所以,就覺得,總算不要整天聽八個樣板戲了,能看電影了,能看一些文藝演出了,特別是有一些文藝演出,能批判一下“四人幫”,歌頌一下周總理。那時候群眾熱烈的場面可不像現(xiàn)在唱通俗歌曲這種熱鬧法。郭蘭英一唱《歌頌周總理》,那全場就是熱淚盈眶啊,那種感情的真摯真是記憶深刻。
岔開講一句,現(xiàn)在有些樣板戲也老演,說實話,我認為有的唱腔藝術上是很不錯的,但我總覺得這里面有?-青的烙印,心里不太舒服。
人們的文化生活開始發(fā)生重要變化,一個是看內(nèi)部電影,一個是看文藝演出,還有一個,就是逛內(nèi)部書店看內(nèi)部小說。我記得當時出了很多內(nèi)部小說,很多人都喜歡逛這些內(nèi)部書店看看這些小說。我記憶中出了一批蘇聯(lián)的內(nèi)部小說,我一度非常著迷,那一年我在上下班的電車上,將兩大本厚厚的《朱可夫傳》給看完了,寫得真好,非常精彩,我現(xiàn)在都記憶猶新。
內(nèi)部電影搞票比較難一點,文藝演出是公開的,稍微容易一點,但也得要票。雖然要票,但能看到的人比較多一些,我記得當年公演的話劇《于無聲處》,就是謳歌“天安門事件”中的人們,也挺好看的。想想1978年前后,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文化生活的變化很大。
我們對文化生活是有需求的,我記得“文革”前,我們?yōu)榱丝措娪?、看演出都是到外面排隊買票的,兩個人帶上孩子一起看電影、看戲,這是作為一家人很重要的享受?!拔母铩逼陂g就只有八個樣板戲,精神文化上很苦悶,那時候覺得這種苦比物質(zhì)生活的苦還難受。因為物質(zhì)生活上,我們至少能吃飽飯,不像一些農(nóng)民吃不飽飯,我們兩個人的工資在當時來講也不算低的。1978年前后,當時也沒什么電視,收音機里也聽不到什么,但可以看內(nèi)部電影、看文藝演出、看內(nèi)部小說了,這對當時的我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改變。我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令人喜悅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