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張可久的曲子里就是因?yàn)槿鄙汆囉褓e之曲的"戒貪戒奢",所以張可久的文章才有牢騷之嫌,而鄧玉賓卻有閑云野鶴之趣。
"道情"在不同人中有著不同的意義,雖然鄧玉賓的"道情"已經(jīng)超脫,但他與張可久一樣,仍是有著對(duì)人生不滿的"心魔"。他們不可能像莊子一樣拋開一切"機(jī)心"和虛榮,任人"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被人說(shuō)成是畜生,莊子可以不在乎,可是換做幾千年來(lái)的文人墨客,能忍受辱罵的人能有多少?這就注定張可久和鄧玉賓不能做到毫無(wú)"心魔",而盛行于元代的道教也不過是士人尋求解脫的契機(j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