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紅的桃花上還含著昨夜的雨露,綠色的柳條上也沾滿清晨的煙霧。落花滿園,家童還沒來得及清掃,黃鶯在清脆地啼叫,山客還在睡夢中酣眠。早春過后,低低的霧靄夾雜著氤氳的水氣,昨夜被春雨打落的花瓣散在院中。粉紅的桃花,碧綠的枝條,一切都帶著春天的氣息,泥土的芳香。在王維的這首詩中,桃紅柳綠鶯啼,都如美麗的畫卷般徐徐展開。寂靜的清晨里滑過黃鶯的歡叫,而這一切都消融在客人甜美的夢境中。鄉(xiāng)村的早晨,凝霜含霧,帶著雨后土地新番的氣息,漸漸地在空氣中彌散。
很多人說,"往上查三代,中國人的祖先都是一樣的農(nóng)民。"作為農(nóng)耕文明的代表,中國人似乎天生就和土地有著一種親近。所以,很多生活在城里的人,都喜歡在放假的時候去郊外度假,既能在自然中放下平日的煩惱,也能在久違的鄉(xiāng)村生活中尋得別樣的經(jīng)歷和體會。所以,那些"農(nóng)家院"、"農(nóng)家菜"正是此類需求的一種滿足和實現(xiàn)。
據(jù)說,在長城附近,也開始了這種生活的"回歸"。
年輕人都喜歡去登所謂的"野長城"。這樣的長城通常都是在郊外,附近有農(nóng)家院,可以吃農(nóng)民菜園里的農(nóng)家菜。當然,還可以在農(nóng)民伯伯的家里住宿,睡通鋪。在很長的火炕,大家肩并肩地擠在一起,可以聽抽煙的老人講講"過去的故事"。于今于古,這樣安詳?shù)奶飯@生活,似乎都是人們最美的期盼。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王維《渭川田家》
田園生活,在夕陽晚照時映紅的村落里,在放牧歸來的牛羊走進的小巷中。老人惦念著放牧的孩子,拄著拐杖,倚著門扉,等著他們回來。野雞在鳴叫,吃飽了桑葉的蠶也開始漸漸休眠,荷鋤歸來的農(nóng)夫們彼此寒暄,悠游地聊著家常。一切都被夕陽鍍上了金色。也在這醉人的金色中,體會到一種閑適與安詳。
"夕陽返照桃花鍍,柳絮飛來片片紅"。在這美好的景致面前,詩人禁不住羨慕農(nóng)村生活的悠閑與安逸,在這樣的時空里,忽然想起《式微》?!妒轿ⅰ纺恕墩撜Z》中的名篇,"式微,胡不歸?"意思就是,天黑了,怎么還不回家?很多評論都說王維的這首詩表現(xiàn)了他的退隱精神。但縱觀王維一生,他厭惡官場卻又不能決然而去,所以始終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陶淵明說,"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守園,看似簡單,其實都透著不尋常。繁華落盡,能夠守著恬淡生活固然是好事;但能將這"淡而無味"的生活守到云開霧散、甘之如飴的地步,卻并不是件容易事。這需要清凈的思想,絕塵的靈魂。
而王維,站在世俗的拐角處,用佛學(xué)的理念來彌合了官與隱之間的縫隙,將田園的樂趣發(fā)揮到極致,建造了屬于自己的"人間樂園"。而鄉(xiāng)村,也因為有樸實的感情,熱烈的驕陽,勞累后身體的疲憊與心靈的輕松,而受到人們的喜歡。古代如孟浩然、王維等詩人,都能將自己的情懷放置在山水田園間,呼吸自由的空氣,感受生命的真實。
而生活在現(xiàn)代都市擁擠的街區(qū)里,人們似乎更需要心靈的釋放、田園的樂趣。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在虛擬的空間經(jīng)營自己的菜園,房前種一片香草、花果;屋后養(yǎng)幾頭牛羊,雞窩里還要買幾只下蛋的蘆花雞。在那些年輕人喜歡沖浪、遨游的開心網(wǎng)、校內(nèi)網(wǎng)里,這些所謂"不切實際的生活",都深深地吸引了年輕人的注意力。學(xué)者李新宇曾這樣評價現(xiàn)代社會,"人被高高地懸在城市的高空,找不到腳踏實地的感覺。"可能正是因為這份虛空,所以才有更多的人迷戀網(wǎng)絡(luò),鐘情于在虛擬的時空構(gòu)建自己的"桃花源"。
然而,無論是古代的山水田園,還是現(xiàn)代社會的虛擬空間,真正能夠讓人放懷自在的樂園,都只存在于自己的內(nèi)心。正如林清玄先生曾說,"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廣大,書房就廣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你的心如窗,就看見了世界;你的心如鏡,就觀照了自我。"
所謂的田園生活又何嘗不是呢?
游刃在官場,一樣可以守住內(nèi)心的寧靜;縱橫于江湖,同樣可以心系天下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