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鈔票印得太多必然會貶值 貨幣發(fā)行(1)

每天學點金融學 作者:嚴行方


錢為什么會越來越不值錢?讀者都知道,這是因為鈔票印得太多了。那么,政府為什么要印那么多鈔票、印鈔票又以什么為依據(jù)呢?這就引出了有關貨幣發(fā)行的概念。

我們今天所稱的鈔票或錢,金融學上稱之為貨幣。貨幣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商品經濟已經發(fā)展到一定階段。

從人類歷史看,貨幣形式的發(fā)展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代用貨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五個階段。

在金屬貨幣出現(xiàn)以前流行的是物物交換,即實物貨幣。

例如,你這里是平原,盛產水稻,家里的大米吃不完,想改善一下伙食,吃一點肉食;而對方是山區(qū),不能種水稻,卻有的是牛和羊,甚至還是“養(yǎng)羊專業(yè)戶”,于是就想用羊來換你的大米。

這樣,在沒有貨幣做交換媒介的情況下,用大米和羊直接進行物物交換,就有了現(xiàn)實需求和可行性。如果雙方約定以100公斤大米換1只成年羊,這時候就可以進行直接交換了。

這種方式的優(yōu)點是,至少不會出現(xiàn)今天紙幣收付中那種令人防不勝防的假幣 這種大米是不是你所需要的品種、質量如何,這只羊是不是已經成年、肥不肥、是不是有病,一眼就能看出來。但缺點也顯而易見,主要是麻煩得很。

例如,雙方雖然約定100公斤大米換1只羊,可是如果對方只有60公斤大米該怎么辦呢?你總不能割下0.6只羊去換對方的60公斤大米吧?所以,這種物物交換方式只適用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很低、富余農副產品很少的背景下。

隨著富余農副產品數(shù)量增多、商品交換次數(shù)增加,上述麻煩越來越突出,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一種固定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特殊商品,這就是貨幣 任何人只要擁有這種貨幣,就可以用它來購買所需要的商品;相反,任何人通過出售商品都可以換取這種貨幣。

由于貨幣的出現(xiàn),直接的物物交換變成了間接交換。例如,原來需要一方運100公斤大米,另一方牽著1只羊,按照雙方約定的某個時間、某個地點進行交換,現(xiàn)在不需要這樣麻煩了,直接拿著相應貨幣就可以換取對方的100公斤大米或1只羊。更方便的是,如果你家中原來只有60公斤大米,無法換取對方的1只整羊,現(xiàn)在可以通過向他人借40公斤大米,買下對方的1只整羊。當來年自己有了多余的糧食后,再向別人歸還那40公斤大米就行了。當然,這時候可能還要付出一定的利息,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在人類發(fā)展歷史上,貝殼、石頭、食鹽、牛羊、布匹等等,都曾經充當過這種貨幣商品。

例如,在我國古代夏、商、周的1000多年里,貝殼就一直充當著這種貨幣商品的角色。所以,當你看到今天我國的漢字中幾乎所有與錢有關的事物和行為多以“貝”做偏旁部首,就一點也不用感到奇怪。在古波斯、古印度等地,則習慣于用牛羊作為貨幣商品;在古代的埃塞俄比亞,習慣于用食鹽作為貨幣商品;在古代的美洲地區(qū),習慣于用煙草、可可作為貨幣商品。

之所以說這些東西是貨幣商品,是因為這種貨幣本身就是商品,既可以用來充當交換媒介,也可以直接用于消費。

不過,隨著時代發(fā)展,人們終于發(fā)現(xiàn)用金銀做貨幣更恰當。因為與上述貨幣商品相比,金銀的體積更小、價值更大、質地更均勻,而且不容易腐爛,更便于攜帶、保管、分割。就這樣,貨幣的歷史重任就慢慢地相對固定在金銀身上了。

至此,貨幣的形式從實物貨幣發(fā)展到了金屬貨幣階段,這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直到現(xiàn)在,許多國家政府仍然把黃金和白銀等貴金屬作為主幣選用材料,并且確定為唯一的、法定的流通手段;同時,把銅、鎳等賤金屬作為輔幣選用材料。

金屬貨幣最初是以塊狀(如金塊、金條、金元寶)形式流通的,每次交易都需要稱分量、鑒定成色,按照交易額進行分割,這實在太麻煩了。為了便于交易,一些交易量大、信譽好的商人便在上面打上標記,以自己的信譽來擔保這種金屬貨幣的分量、成色有保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