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詢、跟進及意外問題的處理在提綱擬定的基本題之外,討論過程中會形成深入發(fā)展新的提問的需要,這種需要導致了探詢、跟進及意外問題的處理需要。
1探詢問題
在許多對話與討論中,與會者所提供的陳述與評論可能有多種含義。有時一些人是故意這么做,另一些時候講話人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時探詢是厘清含義的重要工具。典型的探詢方式如表411所示。表411典型的探詢方式
——可不可以請您解釋一下您這么說的意思?
——可不可以請您給我舉一個例子?
——還有其他因素嗎?
——我還不能完全理解您的意見,可不可以請您多說幾句?
當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需要探詢的。主持人要考慮一下作某類探詢的結果是不是有用,而且還要考慮探詢會對整個會議長度的影響。
探詢策略如果在會議的早期運用,會給與會者一種訊號,也就是大家發(fā)言時表達的意見要具體、準確、細致,這會在后期會議的進行中幫助與會者改善自己的表達方式。
2跟進問題
并非在座談會中所詢問的所有問題都是處在同一邏輯高度上的。有的問題屬于基礎問題,有的則屬于跟進性的問題,我們把這種詢問問題的方式叫做遞進式詢問法,即一步一步深入的提問方法。
與探詢式問題的即時產生相比,跟進式問題一般是會在預先有所規(guī)劃的,例如針對某項事實,需要跟進大家對此的解釋、怎么看、實際上怎么做的;針對某個問題,需要跟進探討原因、解決方案;針對某種狀況,需要跟進探討起因、后果;針對某項刺激因素,需要跟進探討反應。但并非所有跟進式問題都是事前擬定的,尤其是需要經過多種解釋與澄清才會討論清楚的問題,事前規(guī)劃也只是一個方向,具體的問題均會在互動中形成與發(fā)展。
需要主持人考慮的一個問題是跟進式問題是針對某個人提問,還是針對所有人。原則上來說,座談會中的基本題是要針對每個人問的,而跟進題則可能針對:1)提出問題的那個人或幾個人;2)提出問題人之外的其余人。前者適用于澄清與解釋,后者適用于評論與認同程度判定。典型的跟進題如表412所示。412一些典型的跟進題
——我們社區(qū)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跟進)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不斷探詢)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今天大學生們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什么?(跟進)我們怎么看待這些問題?(跟進)我們可以做些什么?(跟進)你們期望社會應為大學生們做些什么?
——目前這個家電品牌與同類品牌比處在一種什么樣的位置?(跟進)這個品牌最強的是在哪些方面?最弱的是在哪些方面?(跟進)對于它的弱勢方面,應該首先著手改進的是哪一點?
3未經擬定的即時問題
主持人、助手或者客戶人員在會議進行過程中產生了某些問題,這些問題完全在擬定的提綱內容之外,但看起來似乎對于本項研究很有價值。為防止影響整個規(guī)劃好了的座談會議程,主持人可以在座談會的結尾處考慮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也可能有一些相關的問題,如果附著于內容相近的部分并不會對會議進程有重大影響,也可以有一定的靈活處理,尤其是在有多組座談會而以首場座談會作為實驗組時,允許主持人有適當的嘗試。
問題限制的多種因素對于問題的限制通常來自于時間、注意力、清晰性加上文化與語言因素。
1時間與注意力的限制
焦點團體座談會通常會延續(xù)60~120分鐘。對于青少年研究,某些產品的現場測試或者較小的主題研究,所需的時間可能會更短。當然也有一些更長一點的座談會。但是2小時是適合大多數人的生理或心理的承受限度的。除非有某些特殊的安排,使得大家對于時間的延長并不感到不滿,比如提供午餐或晚餐。
為了控制會議時間,提綱起草人應對各類問題所占用時間及時間分配有所計劃。前面我們提到按時間長度區(qū)分的問題類型,我們還可以進一步來探討一些具體的分類問題所占用的時間,如回答某個事實方面的問題通常會很短,在一分鐘左右;舉例或探討某個情景,會延續(xù)5~10分鐘;討論、比較或反證,會延續(xù)10~15分鐘;活動、參與式研究、回應式討論、分享性討論,通常會超過15分鐘。
在實際的會議進程中,經常會出現超時現象(相應的縮短時間的現象則較少),提綱起草人或主持人應對此有所規(guī)范,對于在超時情況下哪一部分問題是可以在時間上有所壓縮的應做到心中有數。壓縮時間的一個特別有效的方法是對于某些非核心問題,使用一個一般性的詢問,只聽取與會者中積極分子的回應意見,而不再等待或催促每一個與會者的回應,或者使用多重回應的策略。
2概念清晰度的限制
除非與會者真正明白我們所問的問題,否則很難達到焦點團體座談會的目的。所以為了提高會議效率,追求良好的討論效果,研究人員在研究座談會提綱的時候,要認真琢磨我們在提問時所使用的概念及問法的清晰性。其實,我們平時使用的許多詞匯,比如領導(是上級、領先、高水準)、質量(產品質量還是服務質量)、價值(價格、效用還是個人理念)、滿意度(對事實的反應,還是情緒上的滿足)等等,都并非真正有一致的定義。
3文化限制
當你分別處在老人或者中學生中,互聯網公司經理或是保險推銷人員中,都市人或是農民中,中年婦女或者少女群體中,你會發(fā)現不同群體從各自關注點到溝通風格方面都有著重大的差異。比如,你不大可能完全控制住一個農民消費者按照你的意思進行討論,他會更加按照自己的思路發(fā)表看法,甚至不受你的指示的阻擊。而對“新新人類”,他們會蹦出許多一個30歲的主持人不太明白所以然的“新新詞匯”,有不少也許需要“探詢”一番才會明白,但過度探詢會讓與會者與您加深心理隔閡,反而會負面影響到會議效果。因此,對于提綱起草人以及主持人來說,在不同組別的座談會前收集背景資料,接觸類似人群,了解與會者的背景文化十分重要。事實上,一旦你的提問方式表現出太大的文化差距,就很難調節(jié)好會場的互動氣氛。
4語言限制
在中國,最重要的語言限制來自漢語方言。除了與普通話較為接近的北方漢語語言區(qū)(華北、東北、西北地區(qū))外,其他的最主要的方言區(qū)為四川話(與其接近的有云南、貴州、廣西的桂柳地區(qū)、湖南、湖北)、粵語(含海南、港澳、廣東的廣州、雷州潮汕三個風格語言區(qū))、客家話(含廣西、廣東、福建、臺灣一部分)、閩南話(廈門漳州、臺灣地區(qū))、閩北語(福州及附近)、吳語系(蘇南、上海、浙北)、溫州語、江西話、淮揚語(安徽、蘇北)。有些方言體系(如粵語)不僅僅在發(fā)音上,同時在語法上與其他方言體系和普通話存在一定差距。除了漢語方言外,在部分地區(qū)也存在著有較大影響的少數民族語言(維吾爾語、蒙古語、朝鮮語、藏語等)。在像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樣的大都市,某些針對國際社區(qū)的研究還需要英語、日語與韓語。
理想的提問方式應適合方言區(qū)的語言習慣,而主持人則應同時具備方言與普通話的會話能力,至少可以聽懂方言。事實上,要求與會者使用非自己日常用語的方言、民族語,而改用其不熟悉的其他語言,不僅僅會降低其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同時會對其適當地、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形成限制。
如果需要把問題翻譯成為另外一種語言,在可能的情況下應嘗試讓第二位翻譯人員嘗試將問題譯回,以確認翻譯的準確性。但現場使用翻譯幫助下的會議主持則很不合適,其會議氣氛會很難調動。
5針對文化與語言限制的對策
在同時針對不同地區(qū)的與會者或不同文化的與會者進行多組座談會的情形下,建議針對人們的受教育背景、方言特點而設計出平行式的問題,作為對不同組別與會者使用的對應性問題。這些不同問法應保持在含義上的最大限度的一致,同時能為特殊組別的與會者充分理解。這些平行問題既可以是換了一個適合理解的問法,也可能是另一組適當的方言表達法。
在對應研究中(如大夫與患者,中學生和他的媽媽),則要注意問題變成了角度的轉換,例如對中學生,“你自己的零花錢最多花在什么地方?”而對中學生的母親則是:“你孩子的零花錢最多花在什么地方?”
提綱中的間接推動因素在座談會的提綱中不僅僅會有直接推動對話的問題,也有一些讓與會者書寫、繪畫、口述、討論、游戲等方面的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僅使與會者感到有趣,同時也可以激發(fā)大家心智的另外一些部分,從而達到充分表達與會者所見所想的目的,對于某些與會者來說,這類方式也許能讓他們更自然、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排列、排序、選項選擇、概念關聯圖示
排列:可以請與會者口頭講出與相關問題有關的若干要點,然后由主持人或其助手把這些要點記錄在黑板或大紙上;也可請與會者把相關問題的1~3個要點寫在預先備好的紙上,然后請他自己或由主持人助手讀出,必要時還可以進行討論。
排序:針對5~12個列出指標的估值??梢允褂靡呀浾硗甑挠膳c會者排列出來的書面要點,或者事前準備好的(依據以前的研究經驗或理論模型)指標,然后使用由數字與形容詞組合的量表(3級、4級、5級、6級、7級、10級、12級等)讓與會者來進行排序。在大家排列完后快速讀出來。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為避免與會者之間的互相影響,應注意在大家都已寫完后才讓與會者讀出來。雖然,在后期分析時,對這些排序結果也可以進行必要的統(tǒng)計,但要特別記住,在這里排序或估值不是為了統(tǒng)計的目的,而是為了促進討論的進行。主持人特別應該關心的是:在與會者中對哪些方面較有共識?有哪些特殊情況影響到特定的排序與估值?有誰對別人給出的分值特別驚訝?有哪些指標未引起大家的重視?有人因為與會者間的討論而想修改自己的分值么?哪些討論有這種促動效果?因此,主持人在這一活動隨后可以使用這樣一些跟進性問題:哪些是我們可以同意的?對這一點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見嗎?有什么東西讓你感到吃驚嗎?在聽完其他人的報告后,你現在想對你自己的分值作什么修改嗎?表413列出了一個典型的排序或估值表。表413典型的排序或估值表(社區(qū)幼兒園目前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