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不喜歡紐約人,說他們大多表面和善熱情,但內心冷漠,不易深交。
這評語,我同意一半。如果只是過客,會發(fā)現(xiàn)這是容易生活的城市。進店消費,都遇見笑容與問候。開場白永遠是“你今天過得好不好,諸事稱心否”。窩心的關愛,來自陌生人。
這種姑且稱之為客套或禮儀的程式,滲透進日常生活之中,卻沒有附帶任何感情負擔。即是,你明知他們對待所有人也一視同仁,而你不過是眾多顧客之一員。既沒有尊卑,也沒有優(yōu)先,眾生平等,全城歡樂。Easy come easy go便是如此,多么輕松啊。即使感受了溫情,也不用受寵若驚而必須小心翼翼回報。
這跟歐洲人的待人模式是有點不同的。就如巴黎人。街上難看見好臉色,人們表面酷得不行,一副懶得睬你的樣子。可是萬一敞開了心屝,可是不得了,似乎立志一輩子都要跟你交心。感情建立了就難以放手,離開之后時刻惦念著:你今天過得好不好。他們關心的是你的靈魂、長遠的生存狀態(tài)。因為感情是負擔是重量,所以不隨便釋放,連表面功夫也無必要。
在歐洲文化浸淫久了,我挺享受紐約這種來去匆匆不帶深情的交往方式。不累人,不留人。每一天,帶著笑容跟所有人打招呼,不求任何情感回報于是對待所有人均友善,做一個得體的鄰居、同城人,共同假裝生活美滿、幸福快樂,相信夢想在這里,在這片自由而平等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