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度之旅(APassagetoIndia)(2)

國際政治夢工場 作者:沈旭暉


現(xiàn)代心理學結合《大塊頭有大智慧》的“業(yè)”

為什么同情印度人的白種婦女到了個人獨處的時刻,卻產(chǎn)生被當?shù)厝饲址傅幕糜X?為什么白人律師的走過場式盤問,卻能讓當事人從靈魂深處明了一切?她們真是“好人”嗎?這些,都是作者的曲筆,更是導演的曲筆,值得玩味。上述屬于現(xiàn)代心理學范疇的疑問,在電影的印度教婆羅門教授眼中,都成了因果報應的“業(yè)”(Karma)。他說,“不管我們怎么做,結果還是一樣”,相信假如不是“業(yè)”,兩名英國婦女就不會無緣無故來到印度,也不會發(fā)生這種意外。表面上,這論調(diào)相當宿命,而且消極。但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由于電影的白人和印度人都主觀地相信有不能解釋的“業(yè)”的存在,他們才分別有了“種族優(yōu)越”(因為英國人累積了優(yōu)越指數(shù))或“反抗侵略”(因為英國人其實并未累積夠優(yōu)越指數(shù))等意識,才會做出種種主觀的對應“業(yè)”的抉擇,盡管什么是“業(yè)”、有沒有“業(yè)”,誰都不知道。

英國婦女同情印度人,質(zhì)疑英國人到那里是“作業(yè)”,但也認定了以前印度的“業(yè)”導致今日如斯田地,以為“業(yè)”足以解釋何以毋須易地而處地為殖民當局或印度人設想。英國奶奶決定一個人在東方流浪至死,作為潛意識的贖罪,年輕貴婦則忽然對自己的真正心跡覺悟,發(fā)覺原來自己不愛那位為殖民地工作的未婚夫,這些“頓悟”都是和她們的個人心理狀態(tài)有關的。盡管二人信奉的意識形態(tài)和面對的客觀環(huán)境相當接近,但行為各異,這就是心理學的微妙之處了。將虛無縹緲的“業(yè)”和現(xiàn)代心理學結合在一起,讓不同人的心理對“業(yè)”作出不同反應,這種處理,就不是純粹的宿命。反觀杜琪峰的港產(chǎn)片《大塊頭有大智慧》,單靠前世今生來解釋“業(yè)”,前生是日本兵的大好人張柏芝,在今世并無修改命運的任何空間,始終難逃變成恐怖無頭女尸的悲慘結局。應該說,《印度之旅》對“業(yè)”的處理,是更符合人性的。

電影改變小說,制造大團員和諧結局

然而同樣的小說、同樣的布局,到了內(nèi)地學者眼中,卻容易成了徹底掩飾殖民主義的罪證,原本的個人或群眾心理元素,就仿佛不見了。根據(jù)陳紅研究,《印度之旅》那些同情印度的白種人,都只是以東方主義的視角閱讀問題,都是在獵奇,沒有其他。他們對東方人無疑是同情的,但那只是形式主義的同情,固然沒有達到愿意和東方人同化、融合的境界,更是為了延續(xù)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由上而下地同情、憐憫子民。換句話說,那對英國婦人不過是做好事的壞人,骨子里她們依然是英國人的工具。陳紅認為《印度之旅》的精髓,就是將東方人一律視為“他者”,英國人一律歸入“我者”。當然,這是片面的事實,也可以是將薩義德的東方主義概念,完全變成毛澤東哲學的敵我矛盾(雖然兩者也確有相似)??上绱搜堇[,難免大大降低了小說的深度:畢竟在印度獨立后,雖則今人已不可能為殖民統(tǒng)治服務,但通過同樣的布局、同樣的主角,依然會催生同樣的故事。

也許有見及此,大衛(wèi)·里恩處理的電影,就故意將《印度之旅》原著的結局改掉。根據(jù)原著小說,那位身為殖民體系疑似精英的印度醫(yī)生被當庭釋放。重獲新生后,他堅拒和原來深深向往的英國繼續(xù)打交道,視昔日只求被提升為假洋鬼子的人生目標為恥辱,就是對舊日的白種友人,也要劃清界限,因為他發(fā)現(xiàn),原來“在印度獨立前,我們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誼”。電影結束時,阿齊茲醫(yī)生最后卻“良心發(fā)現(xiàn)”,決定寫信原諒那位誣告他的英國淑女,又和從前在城市認識的一位英國官立學校校長冰釋前嫌,更在避難的土邦“茅邦”與他相擁告別,一笑泯恩仇。

這些改變,當然和電影拍攝的年份有關?!队《戎谩吩?984年上映,當時印度已獨立40年,和舊宗主國英國也早已化敵為友,60年前的政治文宣,已成過眼煙云,再談不上什么“為殖民政府宣傳”。在1984年,提起南亞次大陸,輿論只有兩個題目:(1)印巴沖突,因此電影鋪墊了一些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的伏筆(雖然不算明顯);(2)印度統(tǒng)治階層的英式精英主義與本土主義、少數(shù)教派之間的沖突,例如在1984年,來自尼克魯世家的印度鐵腕總理甘地夫人,正是被錫克教徒暗殺,因此電影導演凸顯了那位本土醫(yī)生好些英式傲慢與自欺欺人的習性,說明他其實不很印度、不很本土,將會無可避免地和獨立后的新印度精英發(fā)生沖突。相信,他也不會以自己的醫(yī)術,附和甘地夫人強行將貧窮男人閹割以控制人口的瘋狂創(chuàng)舉。通過這種電影視角,觀眾會發(fā)現(xiàn)那位印度精英,和生活在印度的白人雖然不是同路人,卻信奉著大致相同的價值觀,當那位印度醫(yī)生被“茅邦”的印度人團團簇擁時,場景看來更格格不入,因為他其實不屬于那里。由此可見,大衛(wèi)·里恩眼中的“他者”,已不完全是全體東方人,因為醫(yī)生等精英階層的東方人,已邁入“我者”的過程了。也許這定位也是大衛(wèi)·里恩一生的寫照:他說過,票房欠佳的《印度之旅》,正是他最滿意的作品,似乎他的所有功力都放在里面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