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債務收入。當政府的錢不夠花的時候,政府可以去借債,這就如同我們借錢一樣。
第三,企業(yè)收入。國有企業(yè)是國家出資辦的企業(yè),因此企業(yè)的利潤,應該有上繳給國家的部分,這就是企業(yè)收入。
第四,其他收入。比如,國家擁有的森林、地下資源等,政府出讓土地獲得的收入等。
稅收越多越好嗎?
在所有政府收入中,其中最核心的收入是稅收。有一個問題似乎沒有人問過,政府為什么擁有收稅的權力?經濟學理論到今天都解釋不了這個古老的問題。我們只能說稅收是一種社會契約,社會全體成員為了獲得政府的保護而繳稅,而稅收是一個政府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沒有稅收收入,政府難以維持運轉,所以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簡單地說,稅收就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其政治權力,并按照法律規(guī)定,強制地、無償地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 請記住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奧利弗?溫德爾?霍爾姆斯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稅收是我們對文明社會的付出。
配第最早提出了“公平、便利、節(jié)省”等稅收原則,隨后,亞當?斯密系統(tǒng)地提出了“稅收四原則”:公平、確定、便利、節(jié)省。經過幾個世紀的發(fā)展,現代稅收原則歸結為三點:財政原則、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
財政原則告訴我們,國家稅收制度必須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就是保證國家各方面支出的需要,因為自國家產生以來,稅收一直是財政收入的基本來源。供給學派告訴我們,稅率與稅收收入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函數關系:當稅率為零時,市場經濟活動或稅基為最大,但稅收為零時,稅率稍有提高后,稅收總額還會有所增加,但是當稅率上升到某一點時,稅收會達到極大值。
公平和效率原則告訴我們,稅收應當盡可能不干擾經濟系統(tǒng)配置資源的方式,這是因為稅收顯然改變了人們的支出習慣。比方說,政府為當地的圖書館征收了5元錢的稅用來雇用新的管理員,這些錢是從什么地方來呢?如果恰好這5元是湯姆繳納的,那么他就會少買兩粒糖果。這樣征稅的結果是,雖然圖書館的工作機會增多了,但是糖果業(yè)卻受到打擊。
當然,如果你認為人們對于稅收的反應不會如此夸張,那么下面這幾個例子或許能改變你的想法:
在新奧爾良有一種獨特風格的建筑--“駝背房屋”。這是因為19世紀下半葉時,房屋稅根據前排樓層數征稅,因此就有了駝背的設計:前排是一層,后面是多層,多么有意思啊!
在英國有很多非常暗的房屋,因為英國政府曾經在1696年至1851年,根據房屋的窗戶數目向人們征稅。
歐洲有些國家,房子建造得就像保齡球道,因為當地政府會按照房子臨街的面積來征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