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我們似乎面對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在供給和需求不平衡的時候,凱恩斯主張加大需求,也就是要增加支出和直接投資;而供給學派提出了相反的觀點,主張減免稅收。那么究竟哪個方法更加有效呢?
事實上,任何經濟理論都是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的,離開了具體的條件我們很難確定理論的正確性。同樣,任何一項決定都是有利也有弊,政府開支可能造成擠出效應并帶來不必要的浪費,但減稅政策同樣可能會引起財政赤字,因此究竟采取什么樣的政策是我們需要反復衡量的。
在經濟急劇下降的時候,大多數人主張采用刺激需求的辦法,因為政府調整總需求是相對容易的,而且立竿見影。比如,只要政府雇工人挖溝渠修鐵路,那么第二天就能創(chuàng)造出就業(yè)機會,并帶動一系列的消費支出。相對而言,調整總供給則比較困難,政府的減稅方案需要一段時間討論才能通過,人們總要過一陣子才能增加支出,而最終反映在消費品上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但是,當經濟形勢不是很嚴重的時候,政府應該更多地調整供給,因為這樣能夠真正決定社會經濟情況的產出,而增加供給能夠最有效地調動社會生產的能力。
事實上,政府每天所做的工作,正是通過宏觀調控使得總供給等于總需求。供求公式的左邊代表總供給,右邊代表總需求,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這兩者一定要平衡。政府在經濟中要做的事,不是動左手就是動右手,讓總供給等于總需求,設法求得經濟的平衡,從而保證經濟的發(fā)展。
有用的經濟學
這一章是整個宏觀經濟學中最充滿挑戰(zhàn)的一章,我們的宏觀經濟就如同一塊試驗田,不同的經濟學派幾度登場,經濟學家們施展著自己的才華和夢想,為我們上演了一幕幕的華章,就如同凱恩斯所說:“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們,通常比一般的百姓有力量得多,事實上,這個世界是被少數其他人所控制的……”
供給學派提出過這樣的觀點:由于低稅率能夠使得私有部門的人獲得更多的凈收益,因此減稅能夠提高人們工作的積極性,鼓勵人們將更多的錢用于投資,因此,供給學派主張將減稅作為促進GDP長期增長的重要手段。與此相反,凱恩斯主義者的觀點則完全相反,他們認為,政府投資可能是構建資本存量、增加勞動力并促進增長的最佳方式。
在供給上做文章,還是在需求上做文章?經濟學家的爭論從來就沒有結束,政府直接拉動需求,這樣的做法既直接又有效,但是這樣的做法難免出現浪費或者受到利益集團的影響;如果政府采用減稅的方法,這樣可以更大地發(fā)揮人們的聰明才智,但時間和效率上必然要打折扣。當然,這樣的爭論還將持續(xù)下去,可最后,引用毛主席的一句經典語錄來結束供給與需求之爭吧: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