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發(fā)的內容簡介是比較文學的那種:“我,一個本可以成為至高無上、母儀天下之皇后的女人,只因不甘沉淪,隨風而逝,其魂魄亦無所依,其淚化成細雨亦無所蹤。值得么?一池深幽的碧水,沉沉地壓過來,讓人無法呼吸,只有掙扎,拼命地掙扎,真能看到彼岸嗎?雨后的清荷,本該嬌艷動人,盈盈欲滴,卻只能聽到那無聲的泣訴。一寸相思一寸灰,半盤蓮蕊半面妝。冰清玉潔由我心,恨無知音有緣人。即使如花的容顏已逝,我心依然,我心無悔。我愿意隨清風明月一起邀游,愿意與黃土同行,也不愿意再踏入那污濁的淤泥里掙扎。什么權利?什么禮教?什么婦道?讓它都去吧,我不介意。
這段歷史出自《南史》卷十二、列傳第二、后妃下:“元帝徐妃諱昭佩,東海郯人也。祖孝嗣,齊太尉、枝江文忠公。父緄,侍中、信武將軍。妃以天監(jiān)十六年十二月拜湘東王妃,生世子方等、益昌公主含貞。妃無容質,不見禮,帝三二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爲半面妝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出。妃性嗜酒,多洪醉,帝還房,必吐衣中。與荊州后堂瑤光寺智遠道人私通??岫始桑姛o寵之妾,便交杯接坐。才覺有娠者,即手加刀刃。帝左右暨季江有姿容,又與淫通。季江每嘆曰:“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睍r有賀徽者美色,妃要之于普賢尼寺,書白角枕爲詩相贈答。既而貞惠世子方諸母王氏寵愛,未幾而終,元帝歸咎于妃;及方等死,愈見疾。太清三年,遂逼令自殺。妃知不免,乃透井死。帝以尸還徐氏,謂之出妻。葬江陵瓦官寺。帝制金樓子述其淫行。初,妃嫁夕,車至西州,而疾風大起,發(fā)屋折木。無何,雪霰交下,帷簾皆白。及長還之日,又大雷震西州聽事兩柱俱碎。帝以爲不祥,后果不終婦道。”
其實對于荷花,我本身并不十分地了解,我只是讀過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網上是這樣介紹的:“荷,又稱為芙蕖,蓮花是它的果實,蓮子叫“菂”(音dì),蓮子中心的胚芽叫“薏”,花叫“芙蓉”,花苞稱“菡萏”,葉子叫“蕸”(音xiá),梗子叫“茄”,本叫“蔤”(音mì),即荷莖入泥土中的部分,根部叫“藕”。明代張自烈著的《正字通》:“北人以蓮為荷,今俗荷皆謂之蓮。”除此之外,還有稱蓮花為“水華”、“玉華”、“佛座須”等等不同的名稱。書中也稱水芝(見隋唐陳羽《夏日宴九華山池贈主人》詩:“百花開盡水芝香”),玉井花(見唐韓愈《古意》詩:“太華峰頭玉井蓮,花開十丈藕如船”)。蓮之地下莖稱藕,其花故也稱藕花(見宋僧道潛《臨平道中》詩:“藕花無數(shù)滿汀洲”。
本書從頭到尾都離不開荷花,包括書名和章節(jié)等等。我覺得有必要在這里解釋一下。之所以選擇荷花作為載體,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想反映徐妃那種內心的無奈,她作為古代沒有自我權利的婦女,在婚姻問題上不能選擇,在婚姻生活中又得不到真正的全部的愛情,內心苦悶,彷徨,繼而做了封建道德的叛逆者,為天下所不容。其實她內心還是圣潔的,對“出淤泥而不染”的代表荷花的渲染,只是為了表達一種內心的素潔,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矛盾。其二,南北朝重佛的風氣重之又重,而蓮與佛教的關系十分密切,可以說“蓮”就是“佛”的象征。佛教將許多美好圣潔的事物,以蓮花作比喻,以蓮花為代表。坐在蓮花,手拿蓮花,寺廟里隨處可見蓮花的圖案。佛經《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華經》,都是以蓮花為喻,象征教義的純潔高雅。蓮花是佛教中的圣物。這樣可以側面地反映當時的文化思想史。
于是,我搜集了很多關于荷花的詩句,文中也不斷出現(xiàn)對荷花的描寫。但是除了章節(jié)標題外用的七言詩,尤其是唐詩宋詞,文中一處都沒有。這是因為南北朝五言詩剛得到初步的發(fā)展,這個時代是五言詩和賦等其他文體并行的年代。昭明太子除了留下《文選》這部輝煌的文學著作,還有一部《英華集》,里邊收錄了大量的五言詩。所以我盡量用符合那個時代的文學體裁來勾畫人物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