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春水泛黃頰”——這句元詩很形象,黃頰也就是黃顙魚,我們那兒都稱作昂刺,春天尤多——這實在是一種很有意思的魚。
昂刺生性倔強,小的約一指長,大的也不過兩指,頭寬有須,似小鲇,身上滑溜溜的,胸鰭硬而無鱗,淡黃色,略有黑色斷紋,身形看來極靈活。
小時覺得昂刺魚好玩,因它的胡須和一根會叫的硬刺。
鲇魚、鯉魚的胡須是長在嘴的兩邊,一邊一莖,昂刺魚的胡須卻不同,是長在嘴的上下,四根左右,上面的胡須一半白色一半黑色,嘴唇下的胡須卻幾乎都是黃色,這種怪異的樣子讓我很愿意接近它。
昂刺魚背上的硬刺可以捏住,那根刺極尖利,頗長,呈鋸齒狀,一不小心是會被扎住的——有危險,然而更多的卻是趣味,因為每每捏住刺的根部,這小小的魚就全身扭動掙扎,發(fā)出“昂刺昂刺”的聲音,不知是不是一種威脅或警告,這聲音實在給兒時的我?guī)砟罂鞓贰?/p>
昂刺魚得名的原因也就是這特有的聲音——我很喜歡捏這根刺,惡作劇地聽那“昂刺昂刺”的聲音。
不過,倔強地堅持不懈掙扎著的昂刺魚很快便會從你手中滑出,掉在地上或者歸入水中。
吃昂刺魚最多的時候似乎在清明前后,因為每到那一段時間水鄉(xiāng)人家便要罱泥,彼時的昂刺魚其實是罱泥的副產(chǎn)品。
罱泥,也就是將河底的爛泥(厚厚的包含一個冬天積下的枯萎菱葉水草等形成的有機質(zhì)河泥,是養(yǎng)田的極佳天然肥料)用一種特制的竹罱夾子夾出來。
那時候家鄉(xiāng)幾乎是不用化肥的,農(nóng)諺云:“人要桂圓棗子,田要河泥草子。”說的就是罱河泥肥田的重要性。罱泥可算是一場浩大的農(nóng)事民俗活動——幾乎是全村人一起行動,老輩人說過去罱泥一度還要集中起來放爆竹敬神才算數(shù)的。集中罱泥還在于河泥有好有壞,如果有人提前罱的話是會引起爭議的。
從沒有一戶農(nóng)家犯俗搶先,都是集中后再散到各個河港罱泥。那是水鄉(xiāng)讓人難忘的風景——走在不靠近河邊的田埂上,常??匆婝溍缟钐幧⒙渲喔裆掖兀泄?jié)奏地上下竄動。走近了,才知道是內(nèi)田的河,河里橫豎著不下于五六條罱泥船,一條船兩個人,三根篙子,一根撐船,兩根是罱泥。河水低于田地,走在遠處的田埂上,看來自然是很多的竹梢在動了。
每次罱泥后家里都會有一大盆水鮮,白的、黑的、黃的、青的,從鯽魚、虎頭鯊、青蝦,到螺螄、蜆子等,幾乎什么都有,而黃色的昂刺尤多。
那些混在河泥中的水鮮帶回家洗凈后,常?;煸谝黄鸺t燒,或略放些老咸菜,出鍋后絕無任何泥土腥氣,其味之鮮美讓人此刻都不禁食指大動。
釣魚其實也是可以釣到昂刺的。
兒時家鄉(xiāng)的打谷場附近有幾個牛汪——也就是水牛休息打滾的水塘,有一次,幾個小伙伴拉著自己去釣魚,就在那個牛汪里,居然釣到了幾條極大的昂刺,約有三四兩重——這是極其少見的,與河中淡黃色昂刺不同的是,牛汪里的昂刺渾身作青綠色,肉圓滾滾的,力氣極大,然而也就是那次,因為摘鉤有些難度,自己居然被那大昂刺魚刺著了手,腫痛似乎持續(xù)了幾天才漸漸消除,這使得兒時的我在相當時間內(nèi)碰著昂刺后沒再敢捏那根尖刺。
家鄉(xiāng)的昂刺吃法除了紅燒,還可汆湯,湯極白,其肉細膩嫩白,無小刺,很適合老人與孩子食用。
揚州人愛以昂刺伴臭大元紅燒——臭大元也就是臭豆腐,需洗得極干凈,加以紅辣椒、蒜片、姜絲、白糖,在鐵鍋中炒一段時間后,再入昂刺魚,煸透,倒進鋪有黃豆芽底料的砂鍋中,加醬油,以小火慢燉,直至臭大元燒沸起孔為止,此時起鍋撒些蔥花、香菜末兒,上桌后,掀開砂鍋蓋兒,紅綠相間,仍自沸騰不已,未動筷子便噴香撲鼻,魚與臭豆腐均極嫩,甜、臭、香、鮮,諸味雜糅,食之真不知身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