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巨口細(xì)鱗時新嘗(1)

人間有味 作者:顧村言


一直覺得河魚入畫最見文人氣的還是鱖魚,即故鄉(xiāng)所稱的季花。

鯉魚入畫喜氣與俗氣兼而有之;鲇魚入畫也不錯,尤其是白石翁的,但畢竟不常見,俗手為之不免有油滑之味;鱖魚則有一股清氣與孤僻之意,雖然此魚在古詩詞里是與桃花聯(lián)在一處的: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

——也正是其中的“桃花流水”一句,讓自己覺得最難入畫的是鱖魚——張志和這傳誦千古的詞句怎么畫?畫中見魚,就沒什么意思了。

畫三五條大嘴鱖魚,點兩三枝桃花,或者只在魚旁點些亂紅,當(dāng)然不錯,可惜太實,筆墨功夫好孬且不說,僅此立意便覺太常見了。

偷懶且別致的方法可學(xué)“揚州八怪”之李復(fù)堂,畫一大嘴鱖魚,竄一枝柳條,旁邊點襯一根大蔥,兩塊嫩姜,也就完了。當(dāng)然,復(fù)堂先生畫的不是“桃花鱖魚”,他的《鱖魚圖》左題“大官蔥、嫩芽姜,巨口細(xì)鱗時新嘗”,說的其實是家常食魚嘗鮮的要訣,但似也可名之為“桃花鱖魚肥”,誰說這一句就一定要畫出桃花呢?在揚州,凡有柳樹處多有桃樹,瘦西湖岸邊更是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揚州人見到此畫而聯(lián)想起桃花,實在平常不過。邊壽民亦有《雜畫冊》畫及鱖魚,同為柳條竄嘴,其詞云:“春漲江南楊柳灣,鱖魚潑剌綠波間,不知可是湘江種,也帶湘妃淚竹斑?!薄皳P州八怪”是在傳統(tǒng)與生活充分積淀的基礎(chǔ)上反叛當(dāng)時虛偽畫風(fēng)的(或曰以真?zhèn)鹘y(tǒng)反對假傳統(tǒng)),其題字也一反過去士大夫愛用的怪僻詞句,而多采用民間口語或竹枝詞,淺顯易懂,自有一股生活的清靈之氣。

近代畫鱖魚的高手中,李苦禪應(yīng)算一個,構(gòu)圖立意皆具八大與八怪筆意,其《過秋圖》左上以濃淡墨畫一鱖魚,右下部則幾筆涂出三兩白菜與菌子,中部題云:“曾記幼時家貧困,過年節(jié),鄰里魚肉果品豐滿雜陳,饌味襲鼻而至也。而家中頗索寂然耳!癸卯夏六月憶寫幼年事?!笨喽U的苦味與沉郁于此可見淵源所在。

與李苦禪同為白石弟子的許麟廬亦愛繪鱖魚,惜其筆墨過于輕揚,少沉著之味,許麟廬喜將鱖魚與荷花同畫,孰料在“文革”中竟因此受到陷害——被指作“宣揚和(荷)為貴(鱖),和‘要準(zhǔn)備打仗’的‘最高指示’唱對臺戲”,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然而,真正立意與張志和《漁父詞》最相契的,我以為這些畫都不是,真正在精神上與其最相通的是八大山人的,白石翁曾言:“畫魚以八大山人為最好,好在不似之似,其中鬼神不可知也?!卑舜螽嬼~,多直尾游弋,張口瞪眼,其《鱖魚圖》亦如是,一條孤僻的鱖魚,白眼向上,四周別無筆墨,只是大片的空白,真有煙波無盡之感,八大題詩云:“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再求淵注處,料得晚霞多?!笔腔谩妒勒f新語》中的典故,八大所寫的是“意”,有悲憤,有生命的掙扎,雖然這一點與張志和的飄然出世有不同之處,但在深層次意義上,共有的卻是一種對生命大自在的追求。似乎是張志和已經(jīng)到了那個境界,八大山人也要到了,只是由于現(xiàn)實的阻隔,還差那么一點距離,因而相對顯得苦痛些,而這苦痛是與家國之恨聯(lián)在一起的,八大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這一寄托了種種出世憤世之意的鱖魚,其實在故鄉(xiāng)是沒有那么多講究的,母親提起季花,總是忍不住稱道那一身蒜瓣子肉——兒時家中每有此魚,上桌后母親必把那蒜瓣肉先夾入我碗中的:“小孩子家吃了好,沒有刺?!摈Z魚是肉食性的,在水中多獨行,巨口細(xì)鱗,身子扁側(cè)肥厚,背部拱起,青黃色,有不規(guī)則黑斑。印象里,此魚是很難釣到的——至少我從來沒看到誰釣過季花,大人在河中罱泥偶爾會夾到此魚,也沒什么特別對待,就是與虎頭鯊、昂刺等一起紅燒,不像昂刺等魚肉易爛,煮熟的鱖魚肉用筷子挾一下,就成了一塊塊的,如剝好的大蒜瓣,口感爽滑細(xì)膩,好得很,而湯之鮮美呢——不提也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