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改革者的諷刺

摩根財團之華爾街再無王者 作者:柏陽


《聯邦儲備法案》簽署后,威爾遜令旗一揮,將12家私營的區(qū)域性儲備銀行組成美國聯邦儲備系統(tǒng),由中央政府機構——華盛頓聯邦儲備委員會來直接管理,委員會成員包括財政部長和總統(tǒng)任命的成員。

可是在實際運作時,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脫穎而出,成為與歐洲各中央銀行和外匯市場業(yè)務往來的中心,擁有對美聯儲體系絕對的話語權。

而設在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委員會,盡管設計之初的定位是12家地方聯儲銀行的監(jiān)督者,但官員居多的委員會大人們,對金融實務大多一竅不通,加之美國債市和大型銀行集中于或二姐,結果華盛頓的權力一點點被紐約聯儲架空,大權旁落。

“聯儲體系的控制權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中”成為了一句空話、一句笑談,這成為對改革者極大的諷刺。他們所能做的,只是眼睜睜看著摩根財團的權力不斷的擴張。

此后,摩根財團在美聯儲的庇護下,成為了全世界中央銀行最喜歡交往的私人銀行,美國金融權力的中心也仍然被保留在了他的出生地——華爾街。

就這樣,美國民眾被愚弄了,美國總統(tǒng)——民主黨人威爾遜也被愚弄了。這位美國歷史上學歷最高的總統(tǒng),在“一戰(zhàn)”中出盡風頭,他理想主義的政治理念深入人心,他的主張也左右了戰(zhàn)局的走向。只可惜他是法律專業(yè)出身,對金融圈里面的貓膩只了解些皮毛。結果,這位口碑堪與林肯媲美的總統(tǒng),從經濟史角度品評則存在較大爭議,美聯儲法案的出臺便是例證之一。

美聯儲撇開政府,卻以國家信用為后盾,操控著整個美國的貨幣體系。他們隨時收放信貸閥門,目的當然只有一個:服務于私人銀行集團的利益,這一點在一戰(zhàn)中已有體現:斯特朗利用儲備金等多種方式擴張信貸,戰(zhàn)爭期間美國貨幣供應量翻了一番,有力地支撐了英國等盟友的戰(zhàn)爭開銷。美國卷入戰(zhàn)事并倒向協約國,很大程度上是被戰(zhàn)爭貸款和債券脅迫的結果。

此外,美聯儲建立的初衷,是改善銀行業(yè)恐慌管理的方式,通過“最后貸款人”的角色樹立市場信心,避免“多米諾骨牌”式的銀行倒閉潮。然而,美聯儲成員行人為設定了門檻,導致大批實力較弱的小銀行被排除在外。加之30年代初“清算主義”理論(美財政部長安德魯 梅隆首創(chuàng),大意是淘汰弱小銀行是銀行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必要方法,和摩根等大銀行的想法暗合)大行其道,結果大蕭條時期出現了恐怖的銀行業(yè)“大清洗”。

這些弊端,晚年的威爾遜已有反省,“我不知不覺中毀了我的國家……我們成為文明世界統(tǒng)治最差的政府之一,完全被掌控和主宰的政府之一,它不再是一個言論自由的政府,不再是一個有信仰和多數人投票的政府,而是一小撮居于支配地位的人的想法和威脅下的政府”。

1919年底,拉蒙特來白宮拜會總統(tǒng),此時的威爾遜已經行動不便。和拉蒙特寒暄了幾句后,總統(tǒng)坐在輪椅里被推到寬敞的大落地窗旁,閉上眼睛享受著午后的陽光。這情景與一戰(zhàn)期間揮斥方遒的威爾遜判若兩人,此刻的他是那么平靜、淡定,但令人酸楚、唏噓。

即使威爾遜在金融改革方面的政績存有爭議,但在美國人心中,他仍是一位完美的總統(tǒng)人選。美聯儲成立后不久一戰(zhàn)爆發(fā),處于歷史“岔道口”上的威爾遜表現出了一位政治巨人的氣度和風范,為“美國時代”的到來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